核心观点:
(相关资料图)
1、我也不知道A股底部到没到,但如果拉长时间来看,现在大概率不是高的区域,或者比较自信的说,现在应该是相对低的区域。
2、市场上总有悲观主义者,尤其是股票跌跌不休的时候,那大家就会给下跌从事后诸葛亮的视角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大家会对照日本失去的20年。
那么显然我就会想,那跟日本的失去的20年可不可比?那我们就去看,就去学,你看完了、学完了之后,发现根本就不可比,我们的情况比那个要好得多。
3、股票其实是蛮便宜的,从年初来看就蛮便宜的。那么它今天也没怎么跌,今天应该到目前为止,股票的年内涨幅的中位数应该还是正的。
4、我们不要患上恐熊症——恐惧熊市来临,也不要患上盼牛症——天天盼着牛市来。
更加不要患上杞人忧天症,很多问题它不是问题。如果现在市场很冷,最主要的问题是人的情绪。
5、我对房地产的长期展望是,如果以上一个顶点(2021年)为基数来看,房地产长期需求应该是下行的,但不影响这里面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在产品端、融资端有明确优势的企业会走出来,会赚钱。
6、长期看,医药微观个体层面的机会一定会有,就像其他多数行业一样。但是我们要做好它的游戏规则重建、竞争格局重构了的准备。
8月30日,中泰资管基金业务部总经理兼投资总监姜诚在在一场直播中分享了对市场的看法。
从业经历17年,公募行业6年的姜诚曾获金牛奖,目前管理基金规模143亿,产品多为正收益。他的投资风格稳健,有媒体称他为具有逆向思维的价值投资者,但他并不是很认可“深度价值”的标签。
以下是投资作业本Pro(微信ID:touzizuoyeben)整理的精华内容,分享给大家:
问:最近市场确实比变化比较大,请问底部到了吗?
姜诚:我也不知道A股底部到没到,但如果拉长时间来看,现在大概率不是高的区域,或者比较自信的说,现在应该是相对低的区域。
我从来不对肉眼可见的时间段内的拐点做判断,尤其股价的拐点。
但我们所经历的股票市场曲折,所走过的路,积累到现在反映为股市这么低的估值水平以及投资人不够亢奋的情绪状态的话,回答一个长期的问题相对容易:现在相对而言,应该更靠近长期的低位区域,而非长期的高位区域。
以长期投资为借口也好,或者为托辞、目标也好,现在倒是乐观的时候。
我很少输出自己的观点,但现在由于这类问题被追问的较多,我也有勇气去做一个相对乐观的回答。当然大家不要误解,我们从来都不会去判断下个月会涨还是跌。
但在这个时间点,我们拿住股票,纵览各种类别的资产,我所能够找到的、长期最有吸引力,这个吸引力是由潜在回报率以及我们所能承受的风险来进行匹配了之后,最有吸引力的资产对我来说是股票。
整体而言,现在不是一个高挑战性的阶段。更高的挑战性会来自于更高的估值水平,更亢奋的情绪状态。现在由于这两个指标都是反过来的,所以现在买股票长期持有,赚钱难度较低,或者可以说非常低。
问:您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问的太多逼急了,还是真的发自内心?
姜诚:当然是发自内心。
我们一直都保持长期乐观的态度,过去没有这么旗帜鲜明的喊,是因为没有被别人逼的那么急,而且我习惯给自己留后路。
如果有8分把握,就把话说的最好不超过6分;如果有10分把握,就把话尽量说到7分就可以了,但现在市场可能确实需要乐观的声音。
当市场一片哀嚎过程当中,我们正确的投资工作的打开方式应该是什么?一定不是把自己投入到这个情绪当中去,而是去学习、去思考悲观的理由到底在哪里?我们到底有什么好担心的?
那我就会去读一些海外与经济危机相关的书,比如最近刚刚读完日本激荡30年系列。
市场上总有悲观主义者,尤其是股票跌跌不休的时候,那大家就会给下跌从事后诸葛亮的视角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大家会对照日本失去的20年,那么显然我就会想,那跟日本的失去的20年可不可比?那我们就去看,就去学,你看完了、学完了之后,发现根本就不可比,我们的情况比那个要好得多。
我们不要患上恐熊症(恐惧熊市来临),也不要患上盼牛症(天天盼着牛市来)。熊市和牛市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相反人的意志以熊市和牛市为牵引。
更加不要患上杞人忧天症,很多问题它不是问题。如果现在市场很冷,最主要的问题是人的情绪。人的情绪交给谁来解决?最好由我们自己来解决。
如果自己解决不了,我相信市场会给你解决掉,因为情绪跟着市场走,它从来起不到预测市场的作用。
问: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共同经历了市场的波动。有朋友问在操作上(行业配置和持仓策略),怎么度过最近波动剧烈的时期?
另外情绪方面还是心理方面,你是否做了哪些跟以往不太一样,或者刻意为之的动作,来帮助自己度过之前的那段时间?
姜诚:我倒没有特别强烈的感受到剧烈的波动,其实也不剧烈。今年有剧烈波动吗?
比如说前面是3200多点,跌到了3100点以下,这个也不叫波动,公募基金的净值可能也就十几二十个点的波动。
过去这段时间,我没太考虑过这个问题,所以也没想过应对。
就算回到6月份,回到下跌之前,也不知道后面会跌,后面所有的调整都是被动的。
我们并没有经历过组合当中的所有的股票都跌的局面。包括今年在内,我们过去连续管理的四五年的时间内,市场表现出来主要特征还是结构性分化,所以我们也受益于个结构性的分化组合暂未经历过持续时间特别长的系统性下跌,所以就没有遭遇过这个困扰。
那如果遇到了这个情况怎么办?凉拌,有什么办法呢?如果市场有系统性的形势,那谁都躲不过去。
关键是目标是什么?我们目标如果是躲过下跌,那你可能就会错过长期的收益。所以虽然虽然过去几年了,我们可能作为一个被贴上深度价值标签的基金经理,然后交出了一份净值波动不算特别大的净值曲线。
大家可能会觉得我们有特别的对于波动控制的应对之道或者调整策略,其实并没有。
首先我们并不惧怕波动,也不把波动定义成风险,其次我们没有经历过市场的剧烈的波动,可能大家对波动的定义不一样(从业17年,经历过一天的波动可能就比现在三个月的波动还要大的)。
我真的没有感受到现在市场上很多投资者所感受到的冰冷的感觉。但在大家提出这些问题的同时,我有感受到可能大家觉得市场太糟糕了,太难熬了,悲观的情绪可能达到有史以来无以复加的程度。
但是现实并不支持我们这么悲观,无论是基本面,还是我们对于长期的展望,以及股市在今年上半年以来的整体表现,都不值得大惊小怪。
股票其实是蛮便宜的,从年初来看就蛮便宜的。那么它今天也没怎么跌,今天应该到目前为止,股票的年内涨幅的中位数应该还是正的。我没有拉(查看),我前阵子拉过,应该不是显著的是负的,所以并没有感受到特别大的波动。
即便出来了大的波动,我们也做好准备去迎接他,在这个过程当中去找明珠,市场如果有系统性的下跌,对于价值投资者一定是机会而不是风险。
问:有朋友想要一些指导性的帮助,比如防守或者进攻类似的?
姜诚:我买所有的股票都是为了进攻。买股票的目的是为了赚钱,而不是为了不亏钱。无论是买价值型的股票,还是买成长型的股票,目的都是为了长期赚钱,我只是不执着于短期涨跌而已,我怎么可能不执着于长期赚钱?
在我的策略当中,不存在防守这个目标。我们相对低的波动,也不是因为防守做的好,或者我会主动去做防守,(而是)我们的投资框架——以承担尽可能低的风险的方式获得尽可能高的长期回报,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结果,而不是刻意为之。
问:五年期LPR维持了原样,没有降,地产销售是不是会受到影响?怎么看房地产后市?是不是看好?
姜诚:一是我不太关注短期的地产的销量。我的考量当中,对于今年地产的,新屋销售的情况,这个不是我们重要的决策变量,也不是我们的目标函数。我们目标函数是,长期这个行业经历洗牌后,从金融属性回归到制造属性后,竞争优势从哪里去找,竞争格局会如何演绎?所以LPR维持原样,对今年销售会不会有影响,确实没有过思考。
二是从长期看,房屋销量跟利率的关系也不大。利率可能短期会有影响,虽然不知道它短期影响有多大,但是对长期影响应该不是主要的。
我的长期展望是,如果以上一个顶点(2021年)为基数来看,长期需求应该是下行的,但不影响这里面会有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在产品端、融资端有明确优势的企业会走出来,会赚钱。
现在地产行业的总市值跟未来它的总体量,即便这个行业需求量再下滑,它也是一个体量巨大的行业,也是一个理应提供巨大收入的行业,也是一个在好的格局加持下能够提供可观利润的行业,就意味着它应该有更加可观的市值的一个行业,但是我们现在并没有看到。
问:未来的医疗板块国内会有什么样的机会?集采和反腐对这个板块有没有什么影响?
姜诚:板块内一定会有机会,或者大概率会有机会,只要我们跳脱出板块整体性机会和整体性风险的维度,多数行业长期看都会有机会。
我的观点是,它的规则朝着越来越合理的方式转变。
这个过程中,不会所有人都受益,一定会有人受益,有人受损。我们的出发点在于,在这个重构过程当中,在新的游戏规则下,谁的特长更能够展现?
比如靠“带金销售”取胜的企业,会不会接下来经营压力更大?老老实实靠好的产品和好的成本结构来获得市场份额和超额利润的企业会不会发展更好?
我从来都不把这个事只当做一个风险,我们还可以致力于从中寻找投资机会。
长期看,微观个体层面的机会一定会有,就像其他多数行业一样。但是我们要做好它的游戏规则重建、竞争格局重构了的准备。
当然也存在另外一种可能性,也是很多人的期待,就是我们又回到老路上去,但我觉得最好不要抱持这样的念想。医疗体制改革的意志和执行力,目前来看都是严丝合缝的、按照既有的计划来执行的,它也非常合理,我们就做好适应和应对。
问:您对银行后续的一些看法?比如市场上的流言,马上要降存量房贷的利率,是不是会对银行收入有影响?利差是不是进一步缩窄?
姜诚:应该会。虽然我们觉得银行的息差或者银行ROE可能没有太大的下降空间,但是不代表它全无下降空间。
买银行股出发点一定不是觉得利润增长率到拐点,或者市场担心的短期扰动因素全都不存在,一定不是这个。
从更长期的视角来看,它作为百业之母,作为宏观经济,整个经济活动的一个中间商也好,润滑剂也好,它的作用长期不可替代。
在这个不可替代的过程当中,企业通过稳健经营赚合理利润的方式,结合比较低的估值,其实可以给我们提供合适的长期投资回报。
是不是一定要等到净息差降无可降了,才是银行股好的投资时机?有可能是,有可能不是,这取决于风险报酬比,取决于买入的价。
问:深度价值是不是抗跌?请您给一个标准的答案?
姜诚:答案不标准,答案一定要来自于大家自己的心理。抗不抗跌,过去几年来看,我们相对抗跌了一些,也或多或少的授予深度价值的表征。为什么用表征?而不是策略?
因为策略一定是主动的,我们是被动的、不自觉的、一不小心的被贴上了深度价值的标签。
虽然我不太认可这个标签,深度价值的标签在过去几年中,被动取得了相对抗跌的结果,但能否得出深度价值策略抗跌的这个结论,我觉得检验时间还不够。
原理上讲,似乎它更容易产生低波动而不是高波动,因为它care(在意)估值。低估值某种程度上就是下跌幅度或者回撤的保护。如果在系统性下跌过程中,其实谁也保护不住,所以结论还是不那么清晰。
我也特别怕大家误会。第一个误会是,姜老板是一个深度价值型的基金经理,对不起,不是,让您失望了。
第二个误会是,深度价值它一定就抗跌,这个不一定。从概率上讲,在正常波动范围之内,它或许会相对抗跌,因为估值低,但是在极端局面发生的情况下,它也不会抗跌。
总而言之,对于未来没有发生的事,少去做预判,多去做预案。预判的行为逻辑是:我认为未来会如何,所以我今天会如何,预案式的行为方式是:我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如果未来如何了,我那个时候就如何,而不是我认为未来会如何,我今天就如何。
姜诚 从业证书编号: F4030000000001
更多大佬观点请关注↓↓↓
本文作者:刘蕴仪 王丽 来源:投资作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