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滚动 >

郑州特色博物馆之郑州红木文化博物馆:关于“木头”的108种用法

一截木头能做什么?


(资料图片)

劈成一个木墩,雕刻成一个小物件,或者什么也不做,只是放在那里。

在郑州红木文化博物馆,木头可以变成一串手链、一个鲁班锁、一把椅子,甚至是一栋房子。在这里,你不仅能看到各式各样的珍贵红木,还能看到,关于木头的“花式”用法。

解读木作发展,诠释“红木”文化

中华民族自古尚“木”,在华夏文明中,“木”是人类在自然界中最亲近的材料,木材为各行各业所用,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在郑州市管城区未来路和商城路东南角,有一个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郑州红木文化博物馆,是河南乃至中原地区独具红木文化特色的公益性专业博物馆。整个博物馆共分三层,一层为木作简史、东方技艺、大地之灵展厅,展示中华传统的榫卯结构艺术以及各类珍贵的红木木材;二层为经典珍藏展厅,展现明清等中国古典家具的魅力;三层为场景体验区,里面的家具皆为经典样式复刻,游客可亲身体验红木家具的触感。

郑州红木文化博物馆重点对中华木作发展历史、榫卯结构、工匠鼻祖——鲁班、营造法式、建筑大师——李诫、红木珍稀树种、明清经典家具、现代红木家具等进行展示,通过原木实物陈列、珍贵藏品展览、现场动手体验等方式,诠释“红木”在中华文明发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在普及红木文化、展示经典藏品的同时,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工匠精神。

在华夏土壤中盛放的红木文化之花,千百年来无疑是家居文化中最璀璨的一朵。红木文化博大精深、技艺精湛、品类齐全、自成体系,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东方特点,集静穆沉古、庄重典雅、神韵内涵、文化气质于一体,深受人们喜爱与推崇。

榫卯结构——神秘的东方技艺

榫指器物两部分利用凹凸相接法的凸出的部分,卯是器物上安榫头的孔眼,二者结合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榫卯结构。

中国古代的建筑多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为了使房屋更加坚固,使用寿命更加长寿,古代人民发明了榫卯结构。房屋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榫卯结构广泛用于建筑,同时也广泛用于家具,体现出家具与建筑的密切关系。榫卯结构应用于房屋建筑后,虽然每个构件都比较单薄,但是它整体上却能承受巨大的压力。这种结构不在于个体的强大,而是互相结合,互相支撑,因此成为了后代建筑和中式家具的基本模式。

据悉,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河姆渡遗址中,人们发现了大量榫卯结构的木质构件,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最早的榫卯。2009年,我国将榫卯技术申遗,该工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名称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郑州红木文化博物馆制作展示了几十种榫卯结合的构件,还专门设置了体验区,不仅让游客了解榫卯知识,也让游客通过实践亲身感受榫卯技艺的高深。

据郑州红木文化博物馆副馆长胡泊介绍,经过几千年发展,一代代工匠不断创新,努力发展榫卯技艺,在宋、明出现了《木经》《营造法式》等著作。同时,榫卯结构还通过明清家具,走向世界,对世界建筑、家具产生影响。

红木家具,艺术瑰宝

在家居界,红木是高端、名贵家具用材的统称。根据《红木》国家标准,红木包括豆科4属、柿树科1属,共5属8类29种木材。

据胡泊介绍,“红木”这个称呼最早在明朝时出现,明代张燮在其《东西洋考》中提到:苏木,一名“多那”,俗名“红木”。这是最早出现的“红木”一词。

近几百年的中国,红木家具被海内外华人视为国粹。中国的木制家具可以说“雏于商周,丰满于两宋,辉煌于明清”,明式家具和清式家具堪称顶峰。

明式家具造型优美,选材考究,制作精细;清式家具造型厚重、形体庞大、装饰繁琐。郑州红木文化博物馆设置了这两种家具类型的展厅,二者的风格不同之处一目了然。

而中国传统红木家具的灵魂正是榫卯结构。整套家具甚至整幢房子不使用一根铁钉,却能使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在人类轻工制造史上堪称奇迹。这种传统的中国制作工艺是海内外人士追捧的原因。

同时,胡泊还介绍了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明紫檀有束腰斗拱式书案。这件书案的珍贵之处首先在于材料,即小叶紫檀材质。其次,该书案是明式家具中的经典,书案的斗拱设计,展现了房屋建筑与家具设计的结合。

据悉,郑州红木文化博物馆已经被认定为郑州市中小学校外教育基地以及科普教育基地,未来,该馆将继续宣传红木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手工木作技艺,展示传统建筑、家具的魅力,弘扬工匠精神。(正观新闻记者 许怡童 文/图)

关键词: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
郑州特色博物馆之郑州红木文化博物馆:...
神州细胞(688520.SH):上半年净亏损1.38...
安徽省涡阳县开展全县校园安全隐患排查...
底薪三千,干不好就被“退货”,这个“...
招商银行上半年营收同比略降 净利润同...
AI概念股陷盈利困境?浪潮信息上半年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