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滚动 >

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全面升级回归

历经9个多月的闭馆改造,位于老港生态环保基地内的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完成了全面升级,于8月18日重新回归,进行开馆试运营。


(资料图片)

全面升级后,馆内分为序厅、重新认识垃圾、垃圾去哪儿了、畅想生态之城、尾厅五个展区。“此次场馆升级主要做了两方面的调整,在展陈方式上加入了互动元素和声光电,并对场馆介绍内容和数据进行了更新。”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副馆长邬金枝介绍,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回归后,将先进行一段时间的内部压力测试,再向公众开放。

直面垃圾的“破坏力”

走进科普馆,一盏巨大的黑色艺术灯首先映入眼帘。邬金枝告诉记者,现代生活离不开塑料制品,往往许多塑料制品被短暂使用后就成了垃圾。而这盏艺术灯的设计灵感来自于生活中常见的PET塑料的分子式。“无论塑料制品或塑料垃圾,它的分子式都是一样,这个艺术灯的设计寓意就是: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艺术灯旁,则是序厅“家园”。记者看到,这个展区是由25个视频和216张照片组成的长廊,螃蟹用大钳子夹起塑料袋、黑熊在垃圾堆里翻找食物、鱼和海龟被塑料缠身等等,都让人触目惊心。

边看着这些照片和视频时,展厅内的虚拟讲解员娓娓道来:“当黄黑色烟雾遮蔽云朵,天空唯一的白色是飘荡的塑料袋;当土地无法再生长作物,一节小小电池足以让我们永远失去一方土地;当塘鹅被困渔网只能断腿逃生,幼年海龟死于吞下的104片塑料……人类飞速前行时抛下的残渣碎片,已让哺育了万千生灵的地球家园无力包容。”

邬金枝说,这些照片和视频分别展示了乱扔垃圾对于地球的大气、土地、水资源、各类生物的污染与破坏。希望通过它们所呈现出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现状,以不可忽视的、冲击性的视觉效果,来激发观众对垃圾分类的认同感,呼吁观众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

展示内容、数据更新

在“重新认识垃圾”展区内,改造前多以图文版面宣教为主,如今改为多媒体互动为主。记者看到,一面大屏幕滚动介绍着上海城市垃圾处理和管理的历史:

1989年前:无序填埋,沿黄浦江、苏州河沿岸,郊区点状分布的垃圾堆场。

1989年-2004年:集中填埋,老港填埋场一二三期陆续投运,郊区垃圾堆场逐步关闭,老港成为上海生活垃圾托底保障设施。

2004年-2010年:卫生填埋,全国最大的卫生填埋场,即老港四期填埋场投运,老港一二三期逐步进入封场阶段。

2010年-2016年:焚烧能源化,以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一期投运为标志,陆续建设金山、奉贤、松江等郊区焚烧厂,生活垃圾处置方式,逐步过渡到焚烧处置。随着集装化转运系统的投运,进一步提升上海生活垃圾全程信息化、清洁化水平,“一主多点”处置模式基本成型。

2016年-2019年:资源化、园区化,垃圾分类成效逐渐显现,以老港生物能源利用中心一期为标志,湿垃圾集中资源化设施逐步投运。另外,装修、拆除垃圾资源化设施建设紧锣密鼓,除老港外,松江、崇明等郊区固废园区雏形初现,上海分类垃圾分类处置格局基本构建。

2019年后:智慧化、生态化,分类垃圾处置设施建设高速推进,原生垃圾全部以资源化、能源化方式处置,上海进入“原生垃圾零填埋”时代。

在大屏幕前,放置着一张“降解台”,观众通过翻转展品,就能了解不同生活垃圾如果不做处理,随意丢弃,它们在大自然中的降解时间。“这里一共放着10个展品,降解时间最短的是报纸,需要2至6星期,最长的则是玻璃,需要100至200万年。”邬金枝说。

而在另外一张互动台上,观众转动旋钮,就可以查看上海市生活垃圾的一系列数据,而数据来源自2022年上海市绿化市局统计年鉴。

· 上海2021年度生活垃圾产生总量1194.7万吨/年。

· 上海2021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1.18公斤每日。

· 上海市全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194.7万吨,其中干垃圾548.4万吨,湿垃圾383.1万吨(含餐厨垃圾117.1万吨),可回收物263.12万吨,有害垃圾811吨。

邬金枝告诉记者,这个展区的数据调整为多媒体展陈方式后,有助于日后数据的更新。“不需要去更换展板,而是通过电脑后台来更改数据,更加环保。”

回答好“垃圾去哪儿了”

“分好类的垃圾最后去哪了?它们会不会重新混在一起?辛苦分类真的有用吗?”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垃圾处置的末端。

记者看到,在“垃圾去哪儿了”展区,各类末端处理技术在展示馆中做了场景化的展示——

在可回收物处理工艺展区,一台可回收物分拣机器人具备了传感器、物镜和电子光学系统,可对不同颜色和材质的可回收物进行自动识别和分类;可回收物风选装备则展示了可回收物经历滚筒筛分、磁选机分离杂质和废金属后,进入风选机。风选机利用不同材料的密度差异,进行易拉罐、塑料片和塑料薄膜的区分。

在湿垃圾工艺展区,则放置着一台厌氧罐模型,观众可以观看沼渣发酵全过程。通过集中式厌氧工艺进行资源化处理,1吨湿垃圾可以产生80立方米的沼气、35公斤废油脂和60公斤沼渣。沼气则可以用于发电或制CNG(压缩天然气)液体燃料,废油脂可以制生物柴油,沼渣可以通过好氧堆肥制肥料,实现了湿垃圾的有效资源化。

“湿垃圾有多种处理方式,以往主要通过厌氧发酵、好氧堆肥等工艺处理。然而在实际中,我们发现这几种处理方式也有缺点,一方面周期太长,一方面分利用并不高效。”上海城投老港基地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曰丰说,如今通过老港基地内的“黑水虻”最新研究成果,他们找到了湿垃圾的“生物转化工艺”。“黑水虻是一种资源化昆虫,它的生长周期很短,资源转化效率却很高。孵化后的黑水虻幼虫将经历7天左右的‘暴食’期,其间它会吃掉相当于自身体重200倍的湿垃圾,体重则相应增长数十倍。”

而在黑水虻成虫长到最肥壮时,便会在筛分机器上进行“虫粪分离”。最终,粪便会被送到农场进行深加工,变成有机肥,实现土壤改良或农业种植。而虫体富含优质蛋白,经过烘干后可以作为饲料用于水产和家禽的养殖。

如今,“黑水虻”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以科普视频的形式,在展馆内向观众展示湿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担任过技术岗位,现在又担任管理岗位,在吴曰丰看来,正是老港基地内的前沿技术和科研创新,为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的全面升级担任了“技术指导”。而科普展示馆的对外宣教,某种程度上也让越来越多的参观者深入地理解垃圾的处置与环保的理念。

新民晚报记者 裘颖琼

【配稿一】“金点子”结出“金果子”

位于老港基地的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是上海首座以生活垃圾处置为主题的公益性科普馆,历年来获得了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等荣誉。自2017年开馆以来,累计接待了超8万人次的参观。

2021年12月29日,2021年度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总结会举行。城投集团获2021年度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老港基地两件建议荣获优秀人民建议。

一件是来自老港镇环境监督员沈新平的建议,他建议改造更新科普馆,完善各类宣传设施。沈新平告诉记者,“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在2017年底建设投用,各类数据统计、设施设备介绍基本是截至2016年底。《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2019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生活垃圾分类、运输、处置的管理流程和管理要求发生了变化。部分展示内容不够准确,无法适应对公众开放、青少年科普教育的要求。”

2022年11月起,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闭馆,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如今,科普展示馆完成改造后,应用新技术手段、改进展陈方式,通过虚拟主持人、再生资源艺术装置、多媒体展陈等,为参观者提供更全面、更立体、更具趣味性的参观体验。

2023年8月15日,第八批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正式授牌,上海老港生态环保基地被命名为“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

【配稿二】知识点和老水塔,都记得要去“打卡”

参观重新开馆的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可以先去前厅领一张参观卡券。展馆内有9个知识“打卡点”,都可以插入卡券进行答题。完成7个以上,就可以前往低碳广场。3个观众同时在低碳广场的卡槽内插入卡片后,就会启动一段科普短片,前期的一些疑惑点,都可以在短片中找到答案。

在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入口处旁,还有一座老水塔也非常值得去看看。这座水塔于1989年建成,塔高24.285米,是老港基地曾经的制高点。“老港基地建设初期没有自来水,生产生活全部依靠水塔与深井泵房供水,水塔是当初基地的重要保障设施,现在是我们基地的标志性老建筑。”邬金枝说。

记者获悉,为做好重新开馆后的展馆运营、参观接待工作,根据新的展区布局,对参观线路进行规划升级,分别设计标准40分钟、快速20分钟、慢速60分钟三种不同参观时长的参观路线,并根据不同的参观对象,设计中小学版、社会团体版、条线工作版等不同的讲解词版本,引导观众开启一场重塑垃圾分类认知的旅程。

新民晚报记者 裘颖琼

关键词: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
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全面升级回归
别克昂科拉Plus官图 搭1.5T+CVT配双10.25吋屏
2023年中报|爱博医疗加码视光躲集采 ...
醋泡黑豆的制作过程(醋泡黑豆)
光伏企业再融资:里里外外都是坏情绪
哈登有意来中国打一个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