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滚动 >

美国“衰退”先行指标为何失效?

今年以来,一直困扰市场的问题是,为何经典的美国衰退“先行指标”——2-10年的国债利差——失去了往常的预测魔力?

时至今日,2-10年的美债利差“倒挂”显得更加严重,但市场却开始在有意无意淡化美国经济可能的“衰退”。


(相关资料图)

过度依赖历史经验,却忽视了经济的结构性变化,是导致“先行指标”失效的根本原因。美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房地产市场对于利率的“脱敏”,都意味着简单的传统线性外推存在的巨大风险。

向前看,市场需要厘清几个逻辑。首先,按照多数美国大银行的融资成本,其平均融资成本已超过3%,如果给予一定的期限利差,10年美债利率的公允利率水平应该在3.5%以上;第二,货币市场基金是目前最兼顾流动性和收益率的金融产品,一旦流入货币市场基金的资金变多,尤其从长期限国债市场流入的资金增多,整体利率曲线理应呈现出一定的“平坦化”。

“倒挂”本身就反映出很多专业投资者对于“加息”可持续性的不认同——而这可能是一代交易员的“坚持”,在过去的十多年中,lower for longer和TINA (there is no alternative)这样的观念深入金融市场的骨髓,而现在市场对于10年利率的坚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惯性”的强大力量。

水无常势,兵无常形。金融市场和经济预测中没有永远有效的“先行指标”。

01 衰退先行指标失效

今年以来,一直困扰市场的问题是,为何经典的美国衰退“先行指标”——2-10年的国债利差——失去了往常的魔力?从历史上来看,美债2-10年的利差对于经济有着神奇的预测能力,从1970年代以来,几乎每一次2-10年利差出现“倒挂”(即10年利率低于2年利率),美国经济都会随之陷入“衰退”的泥潭。

由于这一指标屡试不爽,因此当本轮2-10年国债利差于2022年第一季度再度出现倒挂时,市场的共识是“衰退即将到来”,这一预期在2022年底达到了顶峰,市场普遍认为美国经济会在2023年初开始出现严重衰退,并最终倒逼美联储降息。

后面的事情市场也知道了,美国经济在经历了硅谷银行倒闭等多轮波折后,总体走势仍然显得较有韧性。按照亚特兰大联储的GDPNow预测,美国经济在第二季度仍可能保持大约2%(环比折年率)左右的增速,与此同时,市场分析师的预测值也在缓慢抬升,换言之,市场对于衰退的预期出现了“推迟”和“减幅”。

然而,2-10年的国债利差指标并没有正常化,反而出现了进一步的倒挂,到本周“倒挂”幅度已经超过了108个基点,创下1980年代以来的峰值。尽管市场对于2024年的美国经济仍不看好,但似乎即使“浅衰退”在某个时点实现,国债市场的定价也显得过于夸张。换言之,除非美国经济在未来几个季度内出现“大萧条”,否则2-10年利差这个被广泛认可的早期衰退指标,其预测性也会被打上问号。

02 劳动力市场是否真的“滞后”?

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一指标在本轮经济周期中的预测性开始失效?市场纵然有无数的解释,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即市场忽视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这其中最为显著的是贝弗里奇曲线的外移,这条度量“职位空缺率”和“失业率”的曲线,体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效率。

而这一曲线的外移,意味着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的下降。由于失业率处于历史低位,但职位空缺率仍在高位徘徊,这表明劳动力市场仍然处于“紧绷”状态,这也意味着工资“易升难降”。

接下来的问题是,市场为何会忽视劳动力市场给出的信号呢?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惯性思维——多数市场分析师认为,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滞后”指标,因此更加关注如房价或者债券定价等更加“前瞻性”的指标。

而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量为价先”是一个普遍的共识,因此当房地产成交量由于利率高企而出现下滑时,一个理性的推论就是房价将出现下降,导致银行持有的抵押品价值下跌,从而带来负面螺旋。

而在近期,即使成交量仍然处于低位,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却出现了房价的上升,也在很大程度上挑战着传统的“量为价先”的逻辑。如果房地产市场的传统逻辑可能被证伪,那么关于劳动力市场是否是“滞后”指标,也大概率需要被重新论证。

03 债券市场的“脱节”

对于更加灵敏、同时职业交易员深度参与的债券市场而言,利率的“倒挂”似乎意味着市场的脱节——即在短端交易的逻辑是跟随美联储的政策指引,但在长端交易的却是市场对于经济和通胀的预期。

由于短端交易更注重“现实”,而长端交易更注重“感受”,因此两者之间的大幅“倒挂”,意味着长期限债券的参与者更加相信自己的经验,即过去30年以来的每次“倒挂”,几乎都带来了经济衰退,最终美联储不得不考虑降息来挽救经济。

时至今日,“衰退”虽然尚未出现,但“倒挂”却变得更加剧烈。这表明市场要么在某种程度上高估了“加息”的概率和幅度,要么严重高估了未来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抑或两者兼而有之。

在这种情形下,“倒挂”能否能长期畸形存在,看似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但其实并非如此。对于投资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厘清思路。

04 基本面分析更加重要

首先,利率的底部和中枢已经显著抬升,这与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按照多数美国大银行的融资成本,其平均融资成本已超过3%,如果给予一定的期限利差,10年美债利率的公允利率水平应该在3.5%以上。

第二,货币市场基金是目前最兼顾流动性和收益率的金融产品,目前给出的收益率在5%左右。由于并非所有资金都可以流向货币市场基金,因此其给出的5%的短期高收益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但相信随着更多投资者更加了解货币市场基金,其规模的上行也是一个大概率现象。一旦流入货币市场基金的资金变多,尤其从长期限国债市场流入的资金增多,整体利率曲线理应呈现出一定的“平坦化”。

第三,市场的降息博弈在“推迟”,但并没有消失。“倒挂”本身就反映出很多专业投资者对于“加息”可持续性的不认同——而这可能是一代交易员的“坚持”,在过去的十多年中,lower for longer和TINA (there is no alternative)这样的观念深入金融市场的骨髓,而现在市场对于10年利率的坚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惯性”的强大力量。

对于美联储而言,“惯性”的巨大抵抗力,导致了预期管理的难度也在上升,在某种程度上也让其不得不在货币政策上显得更加“鹰派”。当然,僵持不会是一种常态,市场与美联储会在未来某个时点上达成新的均衡。

但有一点似乎是确定的,当2-10年利差“倒挂”未来出现时,市场将会淡化其对经济的预测能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金融市场的指标以其敏锐的判断和优秀的预测能力,成为经济分析青睐的新领域,但从债券市场预测能力的长期“失效”来看,基本面分析似乎开始重新回到舞台中央。

本文作者:国泰君安周浩,来源:周浩宏观研究,原文标题:《【国君国际宏观】美国:“衰退”先行指标为何失效?》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关键词: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
美国“衰退”先行指标为何失效?
进击的“日特估” 华尔街分析师:日...
今日精选:出海!被忽视的“失落三十年...
世界快看点丨OpenAI联合创始人:自动驾...
最新消息:奥运会她击败王楠,后悔半决...
科学家发现「返老还童」蛋白!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