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滚动 >

华宝基金夏林锋:在这个时代追求戴维斯双击,起点最好低一点 天天新视野

进入2023年后,华宝基金的权益团队似乎正在迸发出新的活力。新锐基金经理开始出现,并在这个老牌的团队里找到发挥空间。

夏林锋即是其中之一,他现任权益投资部副总经理、权益投资副总监。目前管理着华宝旗下多只基金。


(资料图)

在日前的一场演讲中,他详细叙述了他对市场、行业的观点,以及投资理念,其中的很多说法非常新颖且有启发,“资事堂”纪录整理后予以成文(采第一人称,有少量删节调整)。

我们现在怎么研究市场?

如果把A股当成一个股票来研究,影响它的两个因素:第一是PE(市盈率),第二是它的EPS(每股盈利)。

PE的走向就是流动性的走向。

比如,货币政策是否宽货币?如果宽货币还不够,那么是否存在宽信用?历史上,宽信用对股市基本面有非常大的帮助。

对于流动性的重视,在2009年涌现了一个策略:“M1定买卖”。

当时,机构发现,M1曲线的拐点,往往伴随着市场风格的切换。2009年7月份是如此,2009年、2011年甚至到2015年,也是如此。

当市场风格切换向成长,价值股(比如当年的国企股)估值很低。

但这个规律现在被放弃了,因为M1是很难预测的,尤其是M1包含了企业活期存款,而企业活期存款很难预测。

所以,机构的研究重点又回到了流动性,“影子银行”开始发展后,大家去研究社融增量,后来也去研究社融存量的同比。

到2022年,终于发现了一个现在比较有用的东西——中长期贷款的存量同比。

中长期贷款的存量同比代表信用,它基本上由两笔钱组成,其一,银行对 B端的企业的中长期贷款(主要用于产能扩张等投资);其二是对C端的个人的贷款,大部分是房贷。

所以,居民端和企业端核心的信用的钱出来,经济就会复苏;假如还没出来或者是反向波动、降速的,整个经济都会有压力。它是比较前置的一个指标。

2023年的2月份,大家看到了拐点。

现在市场还是比较低迷,但我们看到了希望:拐点向上证明信用宽得出来。

投资有一句话叫,方向重于幅度。能赚钱的时候,还是应该开心一点。

去年以来越来越有信心

再看EPS,这是我们机构投资人最擅长研究的东西。我们的老本行是预测业绩、跟踪业绩,再纠错。

预测业绩要看行业、看格局、看产品涨价跌价、看毛利率,看净利率,看杠杆等等,最后拆出来业绩预测模型。我们每天干的事情,就是拆模型。而且,我们每个季度都会把所有公司放一起看(比较)。

这轮周期的顶部,最好的时候大概是2021年的2季度(按可比的角度)。随后增速向下,到2022年,挑战是很明显的。因为业绩是下修的,除了“静态管理”以外,经济本身有周期,这是很难做的阶段。

但回头想,到2022年3季度,尤其到4季度,会越来越有信心,经济的业绩是企稳回升的。

去年4季报还没披露完,大概推断,4季度应该比3季度同比增速高。

第一,宽信用,看到了契机;第二,业绩看到了企稳复苏的迹象。

尤其第二点更重要。

过去好多公司业绩都亏损了,PE 、PB有可能是陷阱。但现在,业绩慢慢往回(升),买的东西是成长了,不是一个陷阱,这个时候至少心里是很踏实的。

在“卷”以外找一条“新路”

夏林锋说,希望找到三年后业绩能翻一倍的上市公司,这样未来哪怕估值不变,股价也能翻一倍。

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对业绩是一个季度、一个季度去“拆细”的。

行业里有非常多的专家资源、有非常多优秀的卖方帮助,可能会做得更精细。(按季度)已经不过瘾了,要去“拆”月的数据、周的数据、天的数据。

一些很核心的股票,大家是在按天看数据。

这种方法也有问题。到了(某个阶段)也得换个思路。投资的初心是赚钱,应该想清楚它的起点和终点。

起点是什么?比如投资一些“落难的英雄”,在很底部的时候介入,综合考虑以老板的段位、市场的规模和公司的地位、本身的规模、行业的格局,就不应该是这样的市值。

想这些东西反过来会有一种抽丝剥茧、大道至简的感觉。

想清楚起点是什么,再想终点是什么,就是另外一种投资思路,不容易太“卷”。

大牛市还是小牛市?

市场方面,机构会很纠结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到底是大牛市还是小牛市?

客观讲,这事光讨论是讨论不明白的,是边走边看的。

回想中国股市的历史,几次有代表性的行情(都是这样的)。

比如2012年,当时市场普遍认定经济增长是L型(增速会下台阶)。但2012年4季度,经济增速意外的出现了小幅反弹。引发市场的亢奋,在2012年4季度,以银行为代表的价值股涨了很多,有些甚至翻倍。但到2013年春节之后,大家发现其实经济增速还是之前的L型规律,最终大家慢慢接受了这种状态。

类似的,2013年到2015年大宗商品的价格调整也极其剧烈。对传统周期行业来说,这个周期极其痛苦。也一定程度推动了2016年的供给侧改革的发生。但回顾下政策,从2014年流动性有所放松,到之后宽货币、宽信用,还有供给侧的加持。大宗商品的价格和PP,最终还是回到了比较高的位置。

所以,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没有结论,也是持续跟踪去判断,需要边走边看。

结构牛还是全面牛

第二个问题,到底是结构性的牛市,还是全面的牛市。

市场好的时候,所有人都“享受”泥沙俱下以后的“否极泰来”,大家都躺着赚钱。

2008年、2012年、2018年底,都是躺着赚钱的,买啥都行。

但现在不是这样的点,现在(市场里)有些东西便宜,有些东西不便宜,是考验的时候。

所以,我们做投资的时候,买股票应该买量价齐升的、戴维斯双击的。而我们追求效益、戴维斯双击,前提是起点的价格最好便宜一点。

成长很好,估值又很低,就是投资的王者。

我自己复盘过非常多的10倍股,甚至20倍股,如何成长起来的。

往往开始都是很便宜,比如白酒在2014年只有不到10倍的PE,后来成就了20倍到30倍的涨幅。

有比较舒服的起点,做投资会更舒服一点。

这可能对未来1~2年有一定帮助。

假如起点比较贵,会比较难受。

比如,回到2016年比较贵的是TMT。因为2013~2015年,TMT都是牛市,牛完以后跌完以后,到2016年还是偏贵,尤其以PB的角度还是偏贵。

所以我就看2016~2017年,做TMT的人是比较难受的,但是买了一堆核心资产的人是比较舒服的,他可以享受更多的机会

做TMT的人其实很辛苦,后来发现赚的钱还没有别人多,是一种比较痛苦的状态。

总结来说,(目前)方向的确值得看好,看到流动性没问题,而且宽信用,同时业绩企稳回升,贝塔是向上的,所以一定赚钱,尤其未来1~2年没有发现问题的时候。

四个方向找强阿尔法

面对弱贝塔的市场,我们团队努力的方向是,找到一些强阿尔法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资产,同时有每个时代的企业家,我们要找到它们,找到那些“时来天地皆同力”的好公司。我们后续关注的方向是以下几个:

第一个方向是,地产产业链。

2023年,地产是核心变量之一。中国房地产的高点交易量是每年18万亿平米。2022年是13.5万亿平米交易量。2023年到底是14万亿平米还是15万亿平米,没有谁有把握。

(换个角度),地产产业链,一方面起点(估值)低,另一方面,除了新房,还能做二手房生意。同时,这个产业链上还有比如国货崛起这种阿尔法在。这是我们喜欢的一些投资机会。

第二点方向是疫后修复,这个业内有点一致预期了。

里面有很多小的话题值得探讨,比如场景的修复,累积需求的释放,都可以定位是一个贝塔的修复,但贝塔修复之外我们也需要阿尔法。

比如,连锁服务酒店业,可能是值得学习的一个行业。

酒店业可以多品牌,其他地方没几个行业可以做到这一点,包括餐饮也很难。酒店可以规模效应,它的平台、中央预定系统,可以给新的品牌导流。

但是做投资,还需要一些阿尔法的东西。我对开店很敏感,比如在中国,什么级别的品牌能开1000家店,什么级别的品牌可以开3000家,什么品牌可以开5000家,还有哪些品牌可以开1万家。最高的品牌能开到3万家,但是有些可以,有些不可以,这也是值得关注和学习的。

在单品牌的天花板叠加到多品牌运营的时候,发展的天花板会比别人再高一些。

第三是TMT。

过去几年是TMT比较糟糕的时候。政策不太(友好),周期就更糟糕。

叠加周期来看,至少我们现在可以给出结论:TMT处于一个周期的底部。

底部以后,贝塔可能要企稳。从投资角度,它有可能是先阿尔法、后贝塔,或者说阿尔法叠加弱贝塔。

总而言之,它进入一种可为的状态。尤其A股很多股票都跌了百分之七八十,很多东西又回到“三年一倍”、能赚钱、特别舒服的状态。

第四是医药。医药已经开始有表现了。

从节奏上,医药是早在TMT之前的,2022年就开始表现了。

企稳以后,大家找到了很多个股,不是传统的龙头股。传统“老龙头”只代表了企稳了。

机构投资人又去找了一些强阿尔法,有很多医药股,尤其创新药,都是新的公司,我们会重点研究下。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关键词: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
华宝基金夏林锋:在这个时代追求戴维斯...
可持续专栏 | “红与黑”: 字节跳动...
能源大拐点逼近?_每日快讯
十九年“基金老将”新任易方达董事,离...
【聚看点】硅谷银行倒闭,初创企业集体...
AI应用百花齐放,下一个是自动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