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周并非跨节、跨季的特殊时点,为何资金面如此紧张?我们将其总结为5个因素,其中包含“2个短期因素、2个中期因素、1个关键因素”。
因素一:春节现金回流迟缓。从PMI“从业人员”项目与一线城市地铁客流数据来看,今年节后复工节奏相对较慢,我们认为可能存在春节现金回流迟缓的情况,“春节现金回流”与“逆回购到期”错位,造成流动性摩擦。
因素二:“理财赎回潮”逆转。从理财产品二级市场净买入数据来看,2月以来理财产品债券净买入量逐渐增多,反映出已经开始有部分存款重新流入理财产品。资金由商业银行表内转移至表外,则会减少大中型银行的资金融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因素三:财政增收与税期扰动。展望2023年财税形势,政府“多收、少支”积累存款,意味着资金由银行间上缴至由央行管理的国库,对流动性略不利。1、2月份又是财政“净缴税”月份,税期扰动会比较明显。
因素四:“信贷开门红”持续。2月份票据利率与同期限同业存单利率倒挂幅度进一步收窄,反映商业银行常规信贷投放依旧较好,“信贷开门红”可能延续。这意味着流动性消耗较快,资金面波动更加明显。
因素五:央行资金面呵护力度下降。年初以来我们感觉资金“紧”的过程,其实就是多种外部因素推动资金面收敛,叠加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力度减弱,引导资金利率回归中性的过程。
综合来看,短期因素消退后,后市资金面波动幅度有望降低,但资金利率逐步回归中性仍是趋势。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当前各主力“短端券种-资金”利差并不高,多位于2019年的30%历史分位数左右,杠杆套息的空间也不是很充足。因此我们建议投资者合理控制产品杠杆,多看少动,静待后续机会的出现。
正文:2月17日当周,资金面呈现整体收紧的态势。2月17日当天,DR007与R007分别上冲至2.25%、2.72%,创下春节后资金利率的新高。受此影响,1Y左右的短债利率相较于上周(2月10日)上行明显,中长期利率则变化不大。
本周并非跨节、跨季的特殊时点,为何资金面如此紧张?我们将其总结为5个因素,其中包含“2个短期因素、2个中期因素、1个关键因素”。
因素一:春节现金回流迟缓
春节前居民返乡、从商业银行提取现金,对流动性有虹吸作用。节后随着居民回城务工并将现金存入银行,银行间流动性得到补充——这一过程体现为春节前后M0的大幅波动。为平抑资金面波动,节前央行通常会投放大量逆回购,而在节后回笼前期投放的流动性。
不过就2023年春节而言,由于节后复工节奏相对较慢,我们认为可能存在春节现金回流迟缓的情况,“春节现金回流”与“逆回购到期”错位,造成流动性摩擦。
从1月份PMI数据来看,尽管制造业与非制造业PMI总量数据均有明显回升,但“从业人员”项目回升则相对滞后,其绝对值不及2020年疫情后的多数时间,反映出就业复苏相比于需求复苏的滞后性。
与此同时,观察一线城市地铁客流数据,可以看到在正月十三日之后,地铁客流农历同比增速(对比2019年)再度回落,反映出岗位流动性较高、也较易受经济形势影响的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可能此时仍未返回城市工作。
在此背景下,节后复工节奏较慢,可能会导致部分节前提取的现金仍未回流银行体系。例如观察M0数据,2020年春节后由于疫情及复工迟缓的客观因素,直到当年5月份仍有部分春节现金在回流(体现为M0环比为负),今年可能也存在类似情况。但此时,央行在节前投放的逆回购在节后逐渐到期,“逆回购到期”若与“春节现金回流”错位,就较易形成流动性摩擦。
因素二:“理财赎回潮”逆转
开始于2022年11月的“理财赎回潮”,除了造成债市震荡外,对资金面也有较大影响。当投资者赎回理财产品时,多数资金以存款的形式暂时回到商业银行表内,会对银行间流动性提供新的补充。这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何2022年11月中旬“理财赎回潮”开始之后,银行间资金利率中枢反而下移。
但是从理财产品二级市场净买入数据来看,2023年2月以来,“赎回潮”压力已经明显缓解,理财产品债券净买入量逐渐增多,反映出已经开始有部分存款重新流入理财产品。资金由商业银行表内转移至表外,则会减少大中型银行的资金融出,对资金面略不利。
因素三:财政增收与税期扰动
在2023年2月5日报告《税收高增长,如何影响资金面?》中,我们展望2023年财税形势,认为税收对资金面的影响延续2022年四季度形势,总体利空。理由有二:
(1)随着内需好转和企业去库加快,以及2022年大规模“留抵退税”企业透支可抵税额度,2023年增值税收入仍有上升空间;
(2)政府存款仍位于历史低位,政府进一步消耗存款、加大支出的空间有限。反而更有可能积累存款,保留珍贵的财政空间,为未来可能的经济衰退做出准备。
在此情况下,政府“多收、少支”积累存款,则意味着资金由银行间上缴至由央行管理的国库,对流动性略不利。
进一步地从季节性上来看。1-2月份又是财政“净缴税”月份,税期扰动会比较明显。因此在今年2月中旬税期期间,资金面出现较大波动也就不足为奇。
因素四:“信贷开门红”持续
当信贷投放速度较快时,信贷派生存款增多,会促使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转化为法定准备金,体现为流动性被消耗。而2023年1月“信贷开门红”成色较好,当月新增信贷创历史新高,同步推动M2增速回升,加快了年初以来流动性的消耗速度。
同时跟踪票据高频数据,可以观察到2月初以来票据直贴、转帖利率略有上行。截至2月17日,半年国股票据直贴、转帖利率较1月31日分别上行4BP、15BP。同一时期,同期限AAA同业存单利率仅上行2BP。
票据利率与同期限同业存单利率倒挂幅度进一步收窄,反映出2月份商业银行常规信贷投放依旧较好,“信贷开门红”可能延续,使得商业银行依靠“票据冲量”完成信贷投放任务的需求进一步降低。但对资金面而言,信贷投放持续旺盛,意味着流动性消耗较快,资金面波动更加明显。
因素五:央行资金面呵护力度下降
当资金面波动较大时,央行可以通过多种操作进行基础货币投放,平抑资金面波动,但是投放量则取决于央行对资金面的呵护力度。当基本面较差时,央行倾向于主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大量基础货币,或通过降准等手段提供长期低成本资金,压低资金利率以促进信贷修复。
但今年初以来的信贷数据反映出,疫情影响消退、经济环比改善、信贷需求好转。此时央行不再需要对资金面维持一个强力的呵护力度。因此年初以来我们感觉资金“紧”的过程,其实就是多种外部因素推动资金面收敛,叠加央行呵护态度下降,引导资金利率回归中性的过程。
2月中旬的这一轮资金面收紧,影响因素是比较复杂的。5大因素中:
(1) 春节现金回流迟缓造成“流动性摩擦”,以及居民资金由银行存款重新配置到理财产品,是短期因素;
(2) 政府税收力度增加,以及信贷投放持续向好,是中期因素;
(3) 经济复苏背景下,央行对资金面的呵护力度下降,并有意引导资金利率回归中性,是关键因素。
综合来看,随着“短期因素”逐渐消退,后市资金面波动幅度有望降低,但“中期因素”的持续发酵以及央行态度决定了,资金利率逐步回归中性仍是趋势。后续央行即使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应对信贷投放、政府债务发行等需求,投放方式可能也以MLF、再贷款、PSL为主。而上述方法投放资金成本较高,不能有效带动资金利率下行。
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当前各主力“短端券种-资金”利差并不高,多位于2019年的30%历史分位数左右,杠杆套息的空间也不是很充足。因此我们建议投资者合理控制产品杠杆,多看少动,静待后续机会的出现。
本文来源:靳毅 (ID:JIN_FINANCE),国海证券 原文:《资金为什么这么紧?》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