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70岁阿嬷每当快速转头、抬头及点头,就会感到 "头闷",眼前景物会晃动,曾以为是 "耳石症",接受过耳石复位术,却愈做愈晕。某日,骑脚踏车经过减速丘时,突如其来的剧烈震动,使她感到严重的眩晕,接著身体向后倒,连人带车跌倒在地,顿时爬不起来并开始呕吐。就医后,医师发现只要用手掌盖住这位阿嬷两侧耳壳,手心起伏压缩耳道,她眼球随即快速地垂直跳动,持续好几秒。电脑断层显示,两侧上半规管最上端的骨性外壳,居然出现了裂缝,跟脑部相通,原来是罹患了 "上半规管裂综合症"。
台湾高雄的元景耳鼻喉科神经科诊所医师陈建志称,我们的两侧内耳各有上、下与水平共3支半规管,相互垂直排列。在头部转动时,管内胶态内淋巴液会因惯性作用,跟半规管间发生相对位移,壶腹内的顶帽发生弯折,使我们可以侦测出头部在3个平面之角加速度。在柔软的膜性半规管外面,就是坚硬的骨性半规管外壳,如果某处出现裂缝,只要内淋巴液压力变化,传到裂缝处,膜性半规管一下子向外膨出,再向内凹陷,内淋巴液来回流动,患者会误以为头部姿势正在改变,出现眼震和眩晕, "患者会连上大号时用力憋气、突然开车门时都会相当地敏感。"
图说:情境照,非本个案。陈建志医师在诊疗患者,说明当内淋巴液压力变化,传到上半规管裂缝处,膜性半规管会向外膨出,内淋巴液来回流动,引起眩晕。
陈建志称,此病起因于患者在孩童或青春期时,罹患慢性中耳炎,使半规管周围颞骨之气房发育不良,在颞骨成长的过程中,来不及覆盖住半规管,致使上半规管还暴露于头颅内,加上慢性发炎会破坏骨性结构,或者头部外伤、内耳压力暴增 (梅尼尔氏病),使该处发生破裂,膜性半规管直接暴露于头颅内。
陈建志指出,治疗此病不可盲目服用止晕药物,会建议使用抗组织胺、副肾皮质素或益生菌至少3个月,控制中耳发炎,避免骨质继续受到侵蚀,再搭配钙片及维生素D,促进骨质新生,促使裂缝处癒合,鲜少需要开颅手术进行修补。他并强调,唯有高分辨率电脑断层才能诊断此病, "一般的头部电脑断层或核磁共振不行。这类患者若同时罹患偏头痛,在头痛发作时,会比常人更为容易发作眩晕,故有反覆眩晕发作者,需正确找出原因。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