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部分私募投资者“叫苦连天”。
(资料图)
部分投资者持有的两年、三年的私募产品,成立至今收益率竟然未能跑赢定期存款的收益。
其中个别甚至浮亏比例高达40%。而且,这还是一些大名鼎鼎百亿私募创始人亲管的产品。
究竟是什么样的情况,让投资者“买了一场寂寞”?
他们有什么“自救方案”么?
名牌私募“三年封闭大概率能挣钱”的规律是否就此颠覆?
“三年以上产品大概率能挣钱”,曾经是不少私募投资者“下注”投资的重要心理防线。
但随着近期私募中长期业绩的披露,这个论断受到了挑战。
一些投资者在经历中期的(至少2-3年)的投资过程后,其的实际投资效果明显不如人意。
个别产品勉强和同期货币基金收益率相若,有些生猛者甚至明显亏损达到相当幅度(下图)。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根据第三方的数据(上图),我们梳理出多家知名百亿私募的产品,首发时点在2020年3月-8月之间,以及2021年5月。
这些产品的运营均满2年或在3年左右,恰好能用来佐证所谓产品的中期投资结果。
而各家管理人斩获的收益截然不同。
梁辉创立的北京私募相聚资本,有一个产品设立时间为2020年3月24日,当时正值“抱团股”解崩行情,这一路运作的跌宕起伏。
好在产品运作至今净值收益还有近20%(未考虑费用和提成影响,下同),在一众同期私募产品中算表现“突出”的。
同日有两家上海的私募也募集了产品。
少数派投资的产品,基本遵循长期重仓蓝筹资产(特别是银行股)的风格,截至5月初,最新净值为1.0693,算战胜了同期货币基金收益(余额宝同期5.64%)。
石锋资产的新产品就压力大很多,它们在2020年3月25日设立的某个产品,最新净值为0.9510,持有三年多还亏了!
2020年的“网红型”机构希瓦资产,分别在当年5月和7月发行产品,基金经理均为创始人梁宏。
但投资结果差距较大:前者净值为1.1822,后者净值则是0.9913。
换言之,仅仅间隔两个月,投资者买入同一位明星基金经理的产品,得到的投资收益数字也会天差地别。
净值在0.95元~1元之间,算的上是小亏,后续风格对头,净值提升还是有希望的。
但有些私募名牌的产品就回撤的更深了。
据私募排排网,但斌发起的东方港湾于2021年5月发行过一只产品,截至2023年5月产品净值仅剩下0.5940。
初看起来,产品首募时进场的投资者,亏损幅度可能超过了40%!(数据来源:私募排排,净值口径如下图,下同)
从上图可以看出,但斌的上述产品属于一路下跌,自2022年10月至今净值犹如一条直线。据此推测,产品可能空仓或低仓位。
而同期支付宝上的余额宝,近两年和近三年收益分别为3.70%和5.64%。
以此作为投资者的资金成本,再跌价个申购成本,投资者的收益可谓接近“腰斩”了。
两年期、三年期的私募产品投资法则都出了“纰漏”,更长期的产品会表现突出么?
结果可能也只能用“呵呵”两字来形容。
2020年8月,北京私募汉和资本发行了一只锁定期6年的产品,这是近年来百亿私募机构发行的锁定期设置最长的产品。
私募排排网显示:汉和于上述时点设立的产品,截至2023年5月5日,最新净值为0.7967。
这意味着首批持有人的本金浮亏30%。
虽然距离资金的解锁还有四年之久,但开局不利已是板上钉钉。
不过,按照汉和资本的说法,旗下产品并不向持有人收取年度管理费(业内通常为1.5%),超额业绩提成则收取25%(业内通常为20%)。
所以,暂时投资者不用考虑管理费的支出。
但这个“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净值曲线,估计也会让部分持有人愁煞。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