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次五一假期是在出行恢复常态后的首个黄金周,与前三年疫情期间的表现相比,旅游消费迎来意料之中的回归。出行人次大幅提高,出行半径也有所修复。在热闹的出行数据带动下,旅游、餐饮、零售、文娱等行业较前三年均有明显修复,但如果以2019年为标准,繁荣的数据背后还隐藏着两点瑕疵,一是出行人次的提高并未伴随着旅游行业收入相同幅度的高增长,居民仍然对消费持谨慎态度;二是楼市表现依然平淡,结构分化显著,仅有一线城市五一期间销售相对2019年实现正增长。
城市拥堵程度超过近两年同期,差距在假期进一步扩大。年后复工以来,“拥堵延时指数”始终高于2022年与2021年同期。与2021年相比,2月下旬-4月下旬,百城平均拥堵延时指数较2021年平均增长约2%,4月下旬-五一假期间扩大到4.5%-5%左右,反映出行不受限制后,居民假期出行需求快速反弹。
(资料图)
出行半径扩大。据交通部数据,4月29日至5月3日(劳动节假期期间),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预计发送旅客总量2.7亿人次,较22年同期日均增长162.9%;较19年同期日均下降19.3%。从出行方式来看,选择铁路及民航出行的人次增多,选择远距离出行的人数占比在提升,这可能与前两年跨省出行受到诸多限制,从而在今年出现“报复性”远游有关。
旅游消费复苏,出行量比客单价表现更优。文旅部数据显示,2023年“五一”假期期间,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同比增长70.83%,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9.0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80.56亿元,同比增长128.90%,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0.66%。总体上看,今年劳动节假期的文旅消费表现强劲,已经超出疫情前2019年同期水平。
旅游业复苏带动餐饮零售业,餐饮表现优于零售。据商务部商务大数据监测,“五一”期间,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8.9%。餐饮方面,重点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57.9%。零售方面,金银珠宝、服装、化妆品、烟酒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2.8%、18.4%、16.5%和15.1%。
文娱消费势头强劲,电影院线与营业性演出市场需求火爆,尤其线下演出竞争格外激烈。票房表现上,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4月29日至5月3日,全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15.19亿元,观影人次3765万,是继2019年、2021年后中国影史票房第三高的五一档。演出收入上,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系统采集与服务平台数据监测,五一期间全国营业性演出31050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17.5%,与2019年同比上升49.1%;票房收入15.19亿元,与去年同比增长962.2%,与2019年同比增长18.4%。
楼市表现仍然平淡。根据中指数据,2023年五一期间,代表城市成交规模较去年同期增长约25%,但整体较2019年同期降幅仍超两成。结构上分化得较为明显。与2019年相比,仅有一线城市实现59%的正增长,二三线城市较2019年销售分别下降28%/下降42%。
风险提示:需求恢复不及预期
正文
本次五一假期是在出行恢复常态后的首个黄金周,与前三年疫情期间的表现相比,旅游消费迎来意料之中的回归。出行人次大幅提高,出行半径也有所修复。在热闹的出行数据带动下,旅游、餐饮、零售、文娱等行业较前三年均有明显修复,但如果以2019年为标准,繁荣的数据背后还隐藏着两点瑕疵,一是出行人次的提高并未伴随着旅游行业收入相同幅度的高增长,居民仍然对消费持谨慎态度;二是楼市表现依然平淡,结构分化显著,仅有一线城市五一期间销售相对2019年实现正增长。
城市拥堵程度超过近两年同期,差距在假期进一步扩大。“拥堵延时指数”是由高德交通大数据平台发布的城市拥堵程度的评价指标,即城市居民平均一次出行实际花费时间与畅通状态下花费时间的比值。自年后复工以来,该指数始终高于2022年与2021年同期。考虑到2022年3-4月受疫情冲击的特殊性,我们与2021年进行对比。2月下旬-4月下旬,百城平均拥堵延时指数较2021年平均增长约2%左右,4月下旬-五一假期间扩大到4.5%-5%左右,反映出行不受限制后,居民的假期出行需求快速反弹。
据交通部数据,4月29日至5月3日(劳动节假期期间),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预计发送旅客总量2.7亿人次,日均发送5403.8万人次,较22年同期(劳动节假期期间)日均增长162.9%;较19年同期日均下降19.3%,具体来看:
铁路方面,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9088.1万人次,日均发送1817.6万人次,较22年增长464.4%;较19年增长22.1%。
公路方面,全国公路预计发送旅客1.6亿人次,日均发送3261.8万人次,较22年增长99.1%;较19年下降29.4%。
水路方面,全国水路预计发送旅客680.4万人次,日均发送136.1万人次,较22年增长114.2%;较19年下降66.3%。
民航方面,全国民航预计发送旅客941.5万人次,日均发送188.3万人次,较22年增长507.4%,较19年增长4.2%。
出行半径扩大。总量来看,“五一”假期间,出行人次较去年显著增长,但与2019年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从出行方式来看,与2019年同期相比,选择铁路及民航出行的人次增多,意味着出行半径扩大,选择远距离出行的人数占比在提升,这可能与前两年跨省出行受到诸多限制,从而在今年出现“报复性”远游有关。
出行恢复后,旅游、餐饮、文娱均呈现不同强度的复苏。总体上,出行人次修复强于单客消费修复,餐饮修复强于零售。
旅游消费复苏,出行量比客单价表现更优。文旅部数据显示,2023年“五一”假期期间,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同比增长70.83%,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9.0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80.56亿元,同比增长128.90%,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0.66%。总体上看,今年劳动节假期的文旅消费表现强劲,已经超出疫情前2019年同期水平。同时出行距离创下历史新高,游客出游半径和目的地游憩半径双提升,300公里以上的跨市、跨省游热度明显走高。但出行人次的增长幅度远远超过旅游收入的增长幅度,这意味着疫情期间“出游消费降级”的趋势仍在延续,消费信心尚待提振。
携程发布的《2023年五一出游数据报告》显示,“五一”假期用户飞行距离达四年巅峰,出游半径较去年同期增长25%。跨省酒店预订占比超7成,“宠物友好”、“影音房”酒店预订大幅超疫前;国内景区门票票量同比增长9倍,较2019年增长超2倍。具体来看:
机票搜索热度较2019年大涨162%。根据携程旗下FlightAi市场洞察平台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国内航班架次超过8万,日均水平较2019年同期增长15%左右;在国内航班运力已完全恢复至常态的情况下,需求热度仍然高增。机票搜索热度较2019年大涨162%,北上广深杭、成渝之间航线最为热门,假期国内单程含税机票均价为1211元,较2019年增长39%。国际方面,假期国际航班恢复至2019年同期四成左右,搜索热度较2019年增长超过60%。从中国大陆出境、人次目前超过2019年同期。假期跨境单程含税机票均价为2104元,较2019年增长34%。
长线旅游需求强劲,跨省酒店预订占比超7成。五一黄金周国内跟团游订单量同比去年暴增11倍,假期前两周开始跟团游就进入预订高峰期,较去年提前了整整一周,其中5天以上的跟团游订单占比从2019年的20%涨到30%。另外,假期期间国内跨省酒店预订占比超过70%,订单量相比2019年同期增长显著。值得注意的是,在“淄博烧烤”的现象级流量拉动下,山东省酒店预订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近3倍,增速位居全国第一。淄博市酒店预订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超10倍,跻身山东省内酒店预订热门城市前五。
门票量较2019年增长超2倍,出境游订单同比增长近7倍。假期国内景区门票票量同比增长9倍,较疫前2019年五一增长超2倍。出行模式上,自驾游兴起。国内租车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574%,比2019年同期增长超300%。从租车时长来看,“五一”假期租车订单单均租期为3-4天;长租自驾人群增多,租期5天以上的订单占比接近25%,同比往年增长171%。出境游方面,随着今年以来入出境政策陆续放宽,“五一”假期成为近三年来出境游规模最盛的小长假。从整体订单量来看,内地出境游整体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近700%,出境机票、酒店订单量分别较2022年同期增长近900%、近450%。
旅游业复苏带动餐饮零售业,餐饮表现优于零售。据商务部商务大数据监测,“五一”期间,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8.9%。
餐饮方面,重点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57.9%。美团5月3日公布的五一消费数据显示:假期前三天,全国餐饮消费规模较2019年增长92%,部分餐厅重现排队等位超过1000桌的火热态势;全国生活服务业线上日均消费规模较2019年同期增长133%。
零售方面,根据商务部数据,石油制品、汽车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4.4%和20.9%。金银珠宝、服装、化妆品、烟酒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2.8%、18.4%、16.5%和15.1%。通信器材销售额同比增长20.1%。家电销售额同比增长13.9%。全国示范步行街客流量、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121.4%和87.6%。
文娱消费势头强劲,电影院线与营业性演出市场需求火爆,尤其线下演出竞争格外激烈。
票房表现上,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4月29日至5月3日,全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15.19亿元,观影人次3765万,是继2019年(15.27亿元)、2021年(16.74亿元)后中国影史票房第三高的五一档。
演出收入上,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系统采集与服务平台数据监测,4月29日至5月3日,全国营业性演出31050场,与去年“五一”假期同比增长417.5%,与2019年同比上升49.1%;票房收入15.19亿元,与去年同比增长962.2%,与2019年同比增长18.4%;观众人数865.49万人次,与去年同比增长333.2%,与2019年同比增长1.52%。“五一”假期间,全国营业性演出平均票价与去年同比增长12%。演出市场构成中,专业剧场和新型演艺空间演出票房收入2.97亿元,市场占比为19.55%;大型音乐节和演唱会票房收入6.46亿元,市场占比为42.53%;大中型旅游演艺票房收入5.76亿元,市场占比为37.92%。
“五一”期间演出场次大幅超过2019年同期,主要原因是近三年来小剧场、演艺新空间数量大幅增加,小型演出项目的增长有效带动了演出场次的上升。演出收入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大型音乐节、演唱会和旅游演艺。“五一”档期音乐节高度密集,仅在北京一地就汇集草莓、潮流、无限三个大型音乐节,另外还有奥森生活城市森林音乐季等。随着大型演出项目自今年一季度以来的快速复苏,以及假期出游人数的大幅增长,大型音乐节和演唱会数量比2019年同比增长超过35%,旅游演艺项目日均演出场次和观众人次亦实现增长,有效拉动了演出市场票房收入的整体上升。
楼市表现仍然平淡。根据中指数据,2023年五一期间(4月29日-5月3日),代表城市成交规模较去年五一假期增长约25%,其中多个城市受低基数影响,同比增幅较大,但整体较2019年同期降幅仍超两成。年后前期积压购房需求集中释放,重点城市在2-3月启动了楼市“小阳春”行情。进入4月后,楼市销售在去年的低基数基础上延续改善趋势,但改善斜率已然放缓。从“五一”假期的楼市表现来看,市场活跃度较为有限,结构上分化得较为明显。与2019年相比,仅有一线城市实现59%的正增长,二三线城市较2019年销售分别下降28%/下降42%。
本文作者:尹睿哲S1090518110001、赵心茹S1090523030002,来源:招商证券 (ID:gh_fc9861309689),原文标题:《“五一”数据复盘:量优于价》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