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复宏汉霖发布公告,公司与真实生物及复星医药产业发展订立临床试验研发服务协议,据此,公司同意向真实生物及复星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关阿兹夫定与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相关的临床试验研发服务,包括临床项目设计及管理服务,
又一家Biotech开始涉足CXO业务,前有东曜药业,后有信达生物、和铂医药,现在复宏汉霖也来了,作为制药企业的甲方们为何纷纷来抢乙方的饭碗?
(资料图片)
其实,这并非是复宏汉霖首次进入CXO领域,早在去年12月,复宏汉霖就成立了子公司佐临生物,用于承载复宏汉霖在大分子生物检测上的技术积淀,为行业提供相应服务;今年3月,复宏汉霖又推出了子公司安腾瑞霖,承接生物药CDMO(合同生产外包)服务,业务覆盖单抗、重组蛋白、融合蛋白、双抗等。
甲方来抢乙方的饭碗,是新药不好卖?显然,这不是答案的全部。
事实上,Biotech+CXO模式并不是产业内出现的新生事物,但今年以来持续收到关注的原因更多地来自于:越来越多的Biotech正在跨界或转型至这一赛道。
原因也不难理解,CXO行业持续显示出较高的市场景气度,对比寒冬中的创新药赛道,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面对资本寒冬中巨大的现金流压力与正在到来的估值重塑,Biotech向CXO行业延伸是生存压力下的迫切选择之一。
停管线、卖厂、设立子公司转型CRO,和铂医药近来在探索Biotech+CXO的模式中动作频频。和铂医药在11月15日发布公告称:公司与药明海德(药明生物与海利生物合资成立的一家疫苗CDMO)订立资产转让协议,将出售生物大分子研发创新中心项目的生产厂房,总代价为人民币1.46亿元。此项交易,和铂预计将亏损6193万元。
即使亏本也要出售资产,在行业分析看来,一方面是和铂当前进入临床的管线较少,工厂的产能处在过剩的状态;另一方面则是在现金储备不足的情况下,维持工厂的运营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成本,必须“断臂求生”。
虽然将工厂卖给了药明,但和铂还是以另外一种形式,也成为了“卖水人”。就在卖厂的前一天,和铂宣布成立全资子公司诺纳生物,利用其单抗及双抗平台,为合作伙伴提供从发现到临床研究审批的完整临床前药物开发服务。和铂医药还与莫德纳(Moderna)达成BD协议。
据协议,莫德纳将获得一组由HCAb平台开发的针对多个靶点序列的独家可再授权许可,用于基因疗法的研发,并全面负责其开发、生产、监管及商业化相关的所有工作。和铂医药将一次性获得600万美元预付款、最高约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及相关分级特许使用权费。
停管线、卖产品、转让工厂、建CRO子公司,和铂何尝不是资本寒冬下探索Biotech+CRO模式的典型之一。
必须承认,创新药企拓展CXO业务,是有一些天然优势在的。
东曜药业首席执行官刘军曾在接受E药经理人采访时透露,作为一家国内较早涉足ADC新药研发的生物技术公司,无论是在早期药物研发还是在临床生产方面,当时国内都缺少相关的支持公司,所以缺少他山之石的东曜药业不得不自己摸索know-how,一步步搭载起自主研发生产体系。“最初东曜药业也想寻找有能力的项目合作方,但当时这样的公司实在太少了,只能自己摸索自己建,花大成本投入进去。”
自2016年起,东曜药业开始开展CDMO业务,除了化药、生物药,ADC药物CDMO的体系优势成为了东曜药业的一大竞争力。2021年,东曜药业的CDMO/CRO业务收入5369万元,占其当年总营收的绝大部分。
但是Biotech“跨界”CXO并非易事,尤其是此前在临床供应生产设施有大量投入但如今面临自身产能过剩的Biotech来说,打入CDMO赛道是普遍的选择,但却并非易事。相较于专门从事CDMO的公司,半路出家的Biotech可能涉及到知识产权专利信息风险等问题。
正如前文所述,具有Biotech基因的CDMO公司虽然在开发上相较传统CDMO公司更具有技术优势,但短板也无所遁形,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是最大的隐忧之一。
对于药物研发公司来说,CDMO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其挑选服务商时十分看重的能力。
作为产业中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药企与CDMO双重身份的公司,知识产权保护是勃林格殷格翰(BI)的CDMO业务发展基石之一,“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我们会严格保密,另一方面BI生物制药主动为自己的行为设限,不承接潜在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业务。”BI中国生物制药总经理王彬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两个客户的委托是同一靶点,会存在潜在的竞争关系,BI中国生物制药只会承接其中之一,并且确保客户项目的知识产权得到严密的保护,包括细胞株,生产工艺的know-how,项目时间表等等各种信息。
另外,BI的厂区进入权限以及不同部门的数据访问权限划分也很明确。不仅仅是“A部门没有B部门文件夹的权限,还有很多基于多年CDMO运营经验所建立起的一整套信息防火墙管理体系”。曾就职于勃林格殷格翰的赋成生物CEO张新峰此前这样表示,“BI对客户IP知识产权的保护、保密工作做的非常到位,所以也得到了包含国外各种大型药企,以及中型和小型企业的信赖。”
知识产权保护的顾虑对于既具有新药研发能力、又正在开展CXO服务的Biotech公司来说,来自其他Biotech的顾虑也无可厚非,如何避免产生彼此间的利益冲突、消除甲方的顾虑,是从甲方转向乙方的Biotech公司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对于越来越多生物医药企业切入CXO赛道,药明生物CEO陈智胜此前表示,国内药企兼做CDMO难以平衡自身产品研发和为客户产品提供CDMO服务之间的利益关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也难以让人信服。
此外,多位CXO行业从业者也并不看好寒冬之下Biotech通过拓展CXO业务寻求盘活自身的方式。一方面是创新药研发与CXO是完全不同是两种商业模式,CXO前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资源的投入,这对于本就“缺乏活水”的Biotech来说,经营压力更大,另一方面,从甲方到乙方既需要转换思维方式又需要调整公司内部的组织架构。“从被服务者变为提供服务的一方,从人员培养、管理以及行为习惯等诸多方面都要转变。”一位CDMO企业负责人坦言,“甲乙双方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转变也不是说说而已,硬件设施、团队建设、时间成本都是需要考虑的部分。”
归根结底,不论是走Biotech+CXO模式、还是将曾经自建的工厂卖给CXO企业,又或者专注创新研发与卖管线求生,都通向一个终点——寒气之下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并更好地活下来。正如《红杉再次预警:寒冬已至,适者生存》所言,在“钱包普遍收紧”时,对Biotech公司而言,可持续增长的商业模式是有价值的。尤其是对于投资者而言,公司的盈利能力变得愈发重要。当然,商业模式并不存在好坏之分,更重要的是适不适合。不论选择哪条路,能够真正活下去就是正确的路。
本文来源:E药经理人,作者:Kathy Erin,原标题:《既“挖矿”又“卖水”,信达、复宏汉霖、和铂纷纷入局,Biotech抢CXO饭碗打的什么“算盘”?》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