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媒体报道“储能企业暂停接单”,引起轩然大波。那么,储能企业为何“暂停接单”?
“暂停接单”主要还是因为上游锂盐价格大涨,导致下游部分锂电池企业及储能企业,在大型储能业务条线上无利可图,进而主动“罢工”。
(相关资料图)
“暂停接单”也并非绝对暂停,而是锂盐价格持续上涨带动成本上升、收益率下降,产业链上下游博弈,不断“压力测试”下的“边际停产”。
而所谓锂电池“供应紧张”也只是表象,本质还是锂盐价格大涨,制约了下游锂电企业在大型储能业务条线上的资源配置意愿,而非实际产能不足。
实际上,这也并非新鲜事。
光伏硅料近年也价格大涨(对应锂盐),同样造成光伏组件企业“无利可图”减产停产(对应锂电池企业),终端光伏装机也同样“暂停接单”(对应储能企业)。是不是一样一样的?真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言归正传,我们看看储能企业为何“暂停接单”?
关于锂盐价格,本公众号9月20日发表了《脱缰的锂价,奔向何处?》,认为锂价回归之路不会顺畅平坦,如今碳酸锂价格“不降反升”,最高已经达到53万元/吨,储能用磷酸铁锂电芯成本更是一路高涨。
天下苦锂久矣。
大型储能作为生产资料,其开工建设的可行性依据为投资回报率,在初期资金投入高、投资回收周期长的背景下,宏观金融属性较强,宏观资金成本决定了大型储能项目具有投资回报率的底限要求,只是不同经济体及背景的预期收益率会有差异。
毫无疑问,碳酸锂价格一路高涨,磷酸铁锂电池成本一路攀升,不断挑战各个背景大型储能项目的收益率底限,尽管资金成本及预期收益率高低不同,但最终可以承受的储能项目越来越少,更有“吃干榨尽”之势。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博弈过程。
近期,随着碳酸锂价格攀升至53万元/吨,相信本已衰弱的储能开工需求还会进一步受到打击。
大型储能项目往往有一个建设周期,尤其是海外大型储能需要匹配一个提前融资的过程,这个期限错配,也给储能行业增加了很大变数。
储能企业“接单”决策因此陷入困境。
比如,有的大型储能项目需要明年甚至后年开工建设,但需要在当前锁定上游锂电池供应,甚至采购价格。在锂盐价格保持稳定的情况下,这些都不是问题。
但是,如果锂盐价格存在变数,尤其是当前锂盐价格高企,普遍预期未来迟早会下降,但什么时候开始下降,会下降到什么水平,下降曲线如何,这些都难以预料。
在大型储能项目的收益评估模型中,未来现金流收入相对容易评估,如果锂盐价格的变数让储能项目的初期投资成本难以确定,就会影响最终收益率的确定,进而影响储能项目的立项建设。投资金额巨大且追求稳定收益的大型储能项目,不可能承担细微的投资不确定性。
这是储能项目“暂停接单”的一个重要逻辑链。
除非业务链条当中,有环节愿意承担锂盐价格波动的风险。这其中,要么储能项目投资开发企业,要么储能项目系统集成商,要么锂电池供应商,甚至上游材料供应商。当然,我们也希望尽快能有锂盐相关的期货产品,通过金融手段来平抑实体产业的价格波动风险。
各家选择承担锂盐价格的动机和能力不同,一方面可能是对锂盐价格走势有着足够信心,另一方面可能是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但无论如何,价格波动风险越大,站出来抗风险的主体就越少。
在这个背景下,具有风险承受实力或风险消化能力的企业,储能项目接单受到的冲击更小,这也是为何我们看到储能项目订单仍然活跃。
总之,由于储能项目建设的长周期属性,在锂盐价格存在大幅波动风险的背景下,投资金额巨大且固定收益属性的储能项目很难承担锂盐价格波动的风险。如果没有很好的价格风险转嫁机制,储能项目的投资建设积极性自然拉胯。
在此前《脱缰的锂价,奔向何处?》中,我们分析到锂价影响因素多元,而且全球定价,目前定价机制甚至畸形扭曲。
更重要的是,锂盐下游应用渠道多元化,除了动力电池,还有储能电池,而且储能电池下游除了2B的大型储能,还有2C的家庭储能。
这一轮锂价上涨,主要还是需求驱动,下游需求弹性较大,而上游供给缺乏弹性,导致供需迅速失衡,短期又难以恢复平衡,加之预期推波助澜,锂价应声迅速上涨,这个供需格局目前仍未根本扭转。
面对上游锂价上涨,下游不同应用场景的价格承受能力不同,价格消化能力不同,价格传导机制也不同。
首先,消费属性较强且受国际能源危机影响较大的海外家庭储能,对上游成本的承受力较强,也因此,海外家庭储能成为今年储能行业乃至锂电行业最亮丽的仔。
其次,同样颇具消费属性的电动乘用车,今年在上游锂盐价格上涨的冲击下,在上下游惨烈博弈中也陆续涨价,适当消化了上游成本压力。
但对大型储能而言,相对消费属性更强的家庭储能和电动乘用车,作为生产资料的大型储能,收益率模型固化,价格弹性较低,对上游成本的传导消化能力较弱。
更加不幸的是,在锂电池各业务条线中,家庭储能以及动力电池的强势,助长了对大型储能的“虹吸效应”,锂电企业自然优先满足性价比更高的业务条线,大型储能的需求响应靠后,不受待见,这也是上游锂电池所谓“供应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日渐内卷的锂电行业,没有企业会对订单过不去,只是对订单有所选择罢了。
为此,在上游锂盐价格及锂电池成本不断上涨的背景下,加之锂电及储能企业本身盈利压力较大,导致成本消化及传导能力较弱的大型储能更容易“投降”。
这是储能项目“暂停接单”的另一个逻辑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