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业内流传着一Biotech关停子公司的消息。虽然这一传言难辨真假,但似乎已经将Biotech的资本寒冬呈现到眼前。
从港股18A到A股的科创板,未盈利Biotech通过IPO实现融资的渠道已经被打开。但自2021年7月以来,创新药板块跌进资本寒冬,医药股普遍下跌、新股频频破发、IPO速度明显放缓,外部融资难度陡增。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对于未盈利的Biotech而言,内部产品的造血能力尚不足以支撑高昂的研发费用,外部投资热情不似从前。只以目前账上的现金水平和所披露的“三费”开支(研发费用+行政开支+销售及分销成本),Biotech们还能维持几年?
随着中报季接近尾声,港股18A药企的财务报表也逐渐呈现到了投资人的眼前。
E药经理人统计,截至2022年8月30日,32家港股18A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中有25家发布了半年报,按照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口径计算,有4家企业超过了30亿元,16家企业超过10亿元。与2021年年报中披露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相比,仅有4家企业实现了增长,其余21家都有所减少。
这也折射出了背后的问题:一方面,随着产品开启商业化阶段,产品的销售额还不能覆盖企业的三费开支,另一方面,以研发导向的Biotech们还要负担高风险高投入的研发支出。
此时,Biotech就会面临“开源”与“节流”的两难问题。
E药经理人统计,按照2022年中报中披露的“三费”开支水平以及企业目前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额,25家企业中可能有5家企业已经不能维持1年,还有10家企业不能维持2年,但也有5家企业能够维持5年以上。
新药研发堪比吞金兽。对于研发导向型的未盈利上市药企而言,能够支撑研发的充足的现金储备至关重要,只有“手里有钱才能心中不慌”。
25家未盈利药企中,现金储备超过30亿元门槛的药企从2021年底的5家变为4家。诺诚健华以近60亿元的现金储备位居第一。
在Biotech普遍遭遇资本寒冬之下,在外界看来,手握59.6亿元的现金流可以说是十分充裕。但对于目前有12款新药处在I/II/III期临床试验阶段,4款产品处于临床前阶段的诺诚健华而言,大量进入临床阶段的管线也意味着“烧钱”的开始。自2019年至2021年的三年间,诺诚健华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34亿元、4.23亿元及7.33亿元,两年复合增长2.13倍。
充分的现金储备对于研发导向型Biotech来说至关重要,这或许也是诺诚健华现在选择回A上市再募资40亿元的原因之一。据诺诚健华招股书,此次科创板IPO募资金额主要用于后期的新药研发。计划募资40亿元中,主要用于新药研发项目、药物研发平台升级项目、营销网络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2021年末拥有61亿元现金储备的再鼎半年“烧”掉12亿元,以45.7亿元现金储备居第二位。2021年刚刚上市的康诺亚与腾盛博药也是30亿元俱乐部中稳定的力量,通过IPO募集的资金足以支撑其发展。
的确,从18A到科创板,未盈利Biotech通过IPO实现融资的渠道已经打开。对于2021年7月港股敲钟的康诺亚而言,虽然目前手握33.2亿元现金储备,但其在上市前也面临着资金困局。截至上市前的2020年末,康诺亚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亿元,相比上年同期的4.32亿元大幅减少。上市前,康诺亚已经完成了四轮融资,分别为1650万元的天使轮融资、约2520万美元的A轮融资、约5910万美元的B轮融资以及IPO前夕约1.3亿美元的C轮融资。从康诺亚港股IPO募资金额分配来看,约60%于将主要用于核心及主要产品的研发及商业化;约15%将用于其他在研产品的临床前评估及临床开发;其它资金将用于公司新生产及研发设施的租赁付款,购买机械及设备等。
“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边缘业务全线收缩和关闭,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任正非眼中的寒气,早已传递到生物医药行业了。
25家公司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不足5亿元的公司总数从2021年底的4家增加至5家,名单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迈博药业、东耀药业、永泰生物现金储备未有明显起色,依然是18A未盈利药企中现金储备最少的三家公司。其中,迈博药业现金储备已不足1亿元,仅8029万元。
2021年中报时,迈博药业仍有3.8亿元现金储备,如今账上仅剩0.8亿元。
面对现金储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企业若想“活”的更久,无外乎开源或节流。但这两方面,迈博药业做的似乎都不尽如人意。
2022年上半年,迈博药业营收2884.7万元,同比下降64.49%。2884万营收中,2100万来自“合同研发收入”,药品销售和商业推广授权收入仅700万余元。三费合计支出1.4亿元,去年同期的三费支出为2.1亿元,三费支出缩减的部分主要来自于研发费用的减少。迈博药业如今是“挣的没有花的快”,以过去两年平均的资金消耗速度来看,仅剩0.8亿元的现金储备已是岌岌可危,甚至可能撑不过1年。
同样处在现金流紧张困境中的东曜药业,在三费支出由去年同期1.26亿元增加至今年上半年1.66亿元的情况下,现金储备能够从2021年末的1.53亿元保持到2022中报的1.55亿元,实属不易。从中报数据来看,报告期内,东曜药业实现营收1.82亿元,同比增长687%。其中,产品销售收入1.04亿元,CDMO及其他相关收入达7785万元,净亏损收窄86%至1572万元。此外,今年6月,维梧苏州基金及晟德大药厂认购了东曜药业股份,增资总额合计约4.7亿港元,给现金流颇为吃紧的东曜输送了珍贵的血液。
开拓药业与中国抗体则成为了现金流不足5亿元名单中的新面孔。开拓药业的现金储备从去年年末的10.5亿锐减至3.5亿,半年“烧”掉7亿元。开拓药业半年的“三费”支出已经是如今其现金储备的2倍之多。中国抗体的现金储备也从5.6亿元减少至3.7亿元。
“既要考虑到未来10年的诗和远方,同样也要考虑到未来3-5年的苟且,一味的高歌猛进,期待一战成名,可能往往会是尸骨无存。”2022年初,一位业内人士对E药经理人表示。
如今来看也是如此。随着产品开启商业化阶段,当产品的销售额还不能覆盖企业的三费运营时,除非将权益完全给出,不然Biotech们所负担的不仅是高额的研发支出,还有不断累积的销售成本。此时,Biotech就会面临“开源”与“节流”的平衡选择,融资作为“开源”的手段还需要企业持续努力,但缩减行政、销售以及研发“三费”的开支可能是更容易的操作。而由于Biotech的商业化阶段的开启,行政与研发的开支最有可能成为“节流”的项目,销售开支反而会增加。
总体来看,本次统计范围内的32家港股18A生物制药企业中有10家企业缩减了三费支出,其中再鼎医药、基石药业、乐普生物、北海康诚四家企业缩减超1亿元,分别为12.06亿元、2.53亿元、1.75亿元以及1.16亿元。
从具体费用来看,四家企业缩减的主要项目都是研发支出,行政开支变动不明显,由于新产品的商业化,一些公司的销售及分销成本有所增加。
基石药业的2022年中报就明显反映出这一特点。据其中报披露,2022年上半年研发支出为2.67亿元,较上一年同期的5.13亿元减少了将近一半。主要原因为里程碑费用及第三方合约成本以及雇员成本降低。
同时,行政开支也由上一年同期的1.54亿元减少至今年的1.35亿元,减少了1930万元,主要原因也是雇员成本减少。
但与之相反,上半年基石药业的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为1.46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34亿元增加了1280万元,主要归因于销售团队扩大覆盖范围所致。
据悉,目前基石药业有三款自营商业化销售的产品阿伐替尼、普拉替尼、艾伏尼布和一款授权给辉瑞的PD-L1舒格利单抗,上半年产品销售额及授权费收入总额为2.62亿元,同比增长229%。
乐普生物的情况与基石药业不同,2月份的IPO为乐普生物募资净额8.04亿港元,但上半年未有产品销售,未取得任何销售收入的同时销售成本也几乎没有。此外,上半年的IPO增加了将近1000万元的行政开支。
因此,乐普生物上半年缩减的“三费”几乎全部来自于研发支出。其中,临床试验开支减少了超过1亿元,是减少最多的项目,主要是因为入组患者人数减少,雇员福利、临床前研发成本、原材料及耗材等项目的开支也有所减少。
但从乐普生物中报披露的信息来看,到了2022年年报披露时,销售成本应该会有所增加。因为今年7月,其PD-1普特利单抗注射液取得国家药监局已经附条件批准上市,乐普生物正在为其商业化做准备,计划建立一支50至100人的商业化团队,负责开展学术推广、营销及商业化工作。
被称为“罕见病第一股”的北海康诚的“三费”缩减也主要来自研发开支,从上年同期的2.75亿元,减少到了今年上半年的1.58亿元,减少了1.17亿元。其年报解释,主要归因于向许可伙伴作出的预付款及里程碑付款减少,部分被公司增加的检测及临床试验开支以及研发雇员成本所抵销。
2022年上半年,港股最“烧钱”的当属“License-in”模式先锋再鼎医药。
据再鼎医药2021年年报披露,2021年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61.47亿元,而2022年中报上显示金额为45.69亿元,半年内现金储备减少15.78亿元。主要走“license-in”模式的再鼎医药,目前正处于从该模式逐步向“外部引进和自主研发”矩阵发展的阶段,这也意味着该公司尚且无法停止烧钱的动作。从研发开支和销售费用来看,2022年上半年,再鼎医药研发费用为8.05亿元,较去年同期的研发投入降低了65.34%,这与该公司暂缓了两款产品的研发有关。今年上半年,再鼎医药终止了其自研的CDC7抑制剂ZL-2309的临床研究;另外,再鼎医药降低了在研CD47抑制剂ZL-1201的内部开发优先级。据了解,其自研管线目前并不多,而以上两者均是再鼎医药自研管线中临床进展较快的产品,均已处于临床一期的研究中。
截至目前,再鼎医药有4款产品获批上市,分别为2022年上半年,得益于则乐(PARP抑制剂尼拉帕利)、擎乐(酪氨酸激酶开关控制抑制剂瑞派替尼)、肿瘤电场治疗产品爱普盾以及抗感染新药甲苯磺酸奥马环素四款产品在国内的销售,公司营收9490万美元(约合6.54亿元),同比增长66.38%。
4款产品进入商业化,再鼎的营销费用随之上涨。今年上半年,再鼎营销及分销成本为8.08亿元,较去年同期的投入上涨了38.58%。在“抗打”产品面临激烈竞争、其余上市产品还需营销推广的情况下,再鼎医药加大其营销费用的投入,是其必然之举。
此外,再鼎预计,公司目前拥有12个处于临床后期研发阶段的产品管线,未来的销售和管理费用将会继续增加,以支持商业化、开发和制造产品。
新冠药物概念股龙头开拓药业跃居烧钱榜第二名。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1年底的10.55亿元,降低至3.47亿元的开拓药业,2022年上半年烧了7.08亿的钱。
开拓药业在其报告称,该减幅与购买原材料用于生产COVID-19相关产品和投入研发活动有关。从其研发投入上来看,2022上半年,开拓药业研发费用为4.61亿元,同比增长了63.4%。
在国产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未上市前,开拓药业的普克鲁胺,真实生物的阿兹夫定与君实生物的VV116,堪称国产新冠口服药“三剑客”。作为开拓药业的首个核心产品,普克鲁胺针对新冠适应症的首个三期试验已经完成,截至目前,开拓药业已经在多个国家获得了EUA,正在寻求更多的国际合作,逐步实现该产品的商业化。若后续普克鲁胺顺利实现商业化,或能给开拓药业日渐捉襟见肘的现金储备“回回血”。
本文作者:一票人马,来源:E药经理人,原文标题:《要活下去!但5家港股18A可能“活”不过1年!有人月“烧”2亿,有人已裁员求生》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