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各地的2021年出生人口数据陆续更新。
从数据来看,除了天津、海南的数据还没出炉,各地在“生娃”这件事上都不太乐观。
出生人口在百万以上的省份仅有广东。出生人口在50万至100万的,则有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安徽五个省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9个省份中,有14个省为人口正增长地区,15个为人口负增长地区。
2021年出生人口排前五的,依次是广东、河南、山东、四川、河北等几个人口大省。但在这几个人口大省中,除了广东的出生人口仍有118万,河南、山东的出生人口已跌破80万,四川、河北两省的出生人口则分别为57万和53万。
过去五年,山东出生人口跌幅最大,相比2017年减少了57%。2017年山东的出生人口占全国的10%,但2021年这个比例跌至7%。
另外两个人口大省河南、河北的出生人口跌幅也分别达到43%和45%。
出生人口前十的省份中,安徽、广西、湖南跌幅都在40%以上。
从全国来看,出生人口已经连续五年下跌。
近十年来国内出生人口的高峰是在2016年,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2016年和2017年出生人口分别达到1883万人和1765万人。但2017年之后,二孩政策的刺激效果开始减缓。
分省份来看,山东的出生人口在2016年达到177万、2017年达到174万,位列全国第一。但自此之后,出生人口就开始一路下滑,到2021年已经跌落至75万。
河南、四川、河北等人口大省也表现出同样的特点,这几个省份近十年的出生人口高峰都出现在2016-2017年之间,之后便出现了持续的下滑。
目前最能“生”的广东省,作为全国唯一出生人口破百万的省份,2021年的出生人口也显著少于2017年(151万)。
2021年,二孩出生人口甚至开始少于一孩。
2021年7月,三孩生育政策正式出台。政策效果如何还需时间来验证。目前来看,近几年,三孩以及上的出生人口占比有所提升,2021年提升至14.5%,但这也与出生人口的大盘下降有关,而数量并未见到显著增长。
出生人口下滑背后,有两大不利因素。
一是育龄妇女变少了。
数据显示,2021年15—49岁育龄妇女比2020年减少约500万人,其中21—35岁育龄妇女减少约300万人。
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陈卫等研究者在2021年的一项研究中指出,从2013年开始,育龄妇女规模的持续下降,特别是20-29 岁生育旺盛期妇女人数迅速下降,成为近年来出生人数下降的主导因素。
育龄妇女规模下降造成的出生人数下降在2012 年仅6万人,2016 年超过25万人,而2018年和2019年超过30万人。
二是人们的生育意愿下降。婚育年龄推迟、婚育成本上升导致出生意愿下降。
一方面,人们的婚育年龄在逐渐推迟。2020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涨到了28.67岁,其中,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9.38岁,女性为27.95岁。而2010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为24.89岁。另一方面,上升的婚育成本负担也让许多年轻人不愿意考虑生育。根据陈卫等研究者发起的调查结果,在不想生第二个孩子的女性中,超过 1 / 3 的人表示“经济条件不允许”。其次,“没人帮忙照顾孩子”是导致城市女性不想再生孩子的第二大因素。
自去年三孩政策正式出台以来,全国多个省份都纷纷修改计划生育条例,出台延长育儿假、产假等措施。
(勘误:上图上海产假为158天。)包括山东、河南、四川等在内的多个省份均规定,在子女年满三周岁前,每年应分别给予夫妻双方10日育儿假,并在不同程度上延长产假和男性配偶的护理假,其中河南力度最大,规定除国家规定的产假外,增加产假三个月,给予其配偶护理假一个月。
部分省份也出台了配套的普惠托育支持措施。如山东、河南、四川围绕三孩生育政策取消了社会抚养费,并提出从规划、土地、住房、财政、金融、保险、人才等支持措施方面,增加关于推动建立普惠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的相关要求。
但纵观各地目前在计划生育条例上的政策修订,在降低生育养育成本、提供配套支持方面,除了河南等个别省份提出2025年全省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大部分地区政策并未有明确的目标。
现阶段是我国人口总量由增到减转向,以及人口结构、分布和素质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有效改善和解决生育率持续下滑的问题,将鼓励生育政策落到实处,仍是各地亟需考虑的关键。
本文作者:何书瑶,本文来源:上观数据,原文标题:《29省份公布最新出生数据,为何二胎、三胎政策下出生人口仍在下滑》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