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周五,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撰文《重温联系汇率制度的设计及运作》时表示,由于美国自3月起接连加息共150个基点,为了维持金融市场稳定,香港金管局自5月12日以来不断出手买入港元。截至7月21日共买入1700多亿港元,银行体系总结余降至1650多亿港元。
市场数据也显示,7月21日周四,港元汇价在欧美交易时段持续触及7.85弱方兑换保证水平,香港金管局随即宣布承接112.02亿港元沽盘。再加上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所付利息或新发行量的操作,香港银行体系总结余将于7月25日后跌至1648.42亿港元。自5月12日凌晨起,香港金管局已23次出手买入港元,共1726.38亿港元。
【资料图】
周五美股午盘时段,港元兑美元交投7.8490一线。
据上述文章介绍,根据联系汇率制度,若市场对港元的需求增加,港元汇率转强至7.75港元兑1美元的强方兑换保证水平,金管局会应银行要求买入美元卖出港元,使银行体系总结余(货币基础的一个组成部份)增加及港元拆息下跌,从而令港元汇率稳定于7.75至7.85的区间内。
反之亦然,若市场对港元的需求减少,港元汇率转弱至7.85港元兑1美元的弱方兑换保证水平,金管局会应银行要求买入港元卖出美元,使银行体系总结余减少及推高港元利率,港元汇率随之稳定于7.75至7.85的区间内。
今年美国进入加息周期,下周FOMC会议也有很大概率继续加息。随着美元拆息与港元拆息的利差走阔,市场出现更多套息交易,加上近月本地市场对港元需求偏弱,港汇自5月以来多次触发弱方兑换保证:
“随着美国持续加息,未来一段日子,市场可能会继续见到金管局承接港元沽盘及银行体系总结余下降的报道。这些情况是联汇制度的设计和预期之内,毋需担心。”
文章表达了对联汇制度充满信心,称该制度已实施近40年,是香港金融及货币稳定的基石,无意更改这一体系。香港金管局多年来在金融及银行体系建立了强大的缓冲和抗震能力,香港外汇储备规模庞大(高达4400多亿美元),相当于港元货币基础约1.7倍,是联汇制度的坚实后盾。
余伟文承认,市场预期美国今轮加息的速度和幅度,会比上一次2015至2018年的加息周期来得更急更猛,弱方兑换保证触发的次数及规模可能比上一个加息周期多和大,香港银行体系总结余的下降速度也会比上一次更快,但这些情况都是在联汇制度的设计和预期之内。
在息率走势方面,余伟文称,在联汇制度下,港元拆息水平一般会趋近美元息率,同时也受到本地市场港元资金供求的影响:
“参考以往经验,包括美国对上一次2015至2018年的加息周期,港元拆息未必会立即完全跟随美息上调。港元拆息逐步随着美息上升是联汇制度下的正常现象,大家毋需担心。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虽然银行体系总结余是反映银行体系流动性的重要指标,但港元拆息是否上升并不完全取决于总结余的特定水平,因为每个加息周期的情况及市场因素都不尽相同,不可一概而论。
至于银行息率,银行会因应本身的资金成本结构及其他有关的考虑,决定调整息率的时机及幅度。市民在作出置业、按揭或其他借贷决定时,必须小心评估及管理有关风险。”
此前有分析称,鹰派美联储可能会令香港银行业不得不在四年来首次上调最优惠贷款利率,令房地产市场承压。香港银行公会的每日港元利息结算利率(香港银行同业拆息,HIBOR)数据显示,周五一个月HIBOR自2020年6月以来首次升穿1%,创近26个月新高,且连升七日。这令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最快三季度香港就具备条件上调最优惠贷款利率。
渣打银行高级经济师刘健恒预期,欧美央行或采取激进行动压抑通胀,其中美联储有望7月加息75个基点,9月再加息50个基点,合计共加息125个基点,因此香港本地银行同业拆息HIBOR短期可能会急升。但第四季度美国经济或出现按季萎缩,届时未必需要再继续大幅加息,HIBOR也随之或于第四季度见顶。
法国外贸银行Natixis SA的高级经济学家Gary Ng也认为,在欧美央行大幅升息的背景下,随着逐利资金持续流出港元市场,最有可能的情况是香港银行业最早需要在第四季度适应全球货币政策趋势的转变,除非市场情绪迅速逆转,否则香港可能无法像2016至2018年那样顶住加息压力。
另据澎湃,余伟文在最新文章中强调,香港金管局与中国人民银行签订的货币互换协议,主要为支持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持续发展,与联汇制度无关。
7月4日,央行公布了两项和香港有关的新的金融对外开放政策,其中一项政策为建立人民币与港币之间的常备互换安排。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在债券通5周年论坛暨互换通发布仪式上介绍上述政策时表示,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将双方已建立的货币互换机制升级为常备互换安排,升级后协议无需再续签,也即将长期有效,互换规模从5000亿元人民币扩大至8000亿元人民币,互换流程进一步优化,资金使用更加便利。这也是中国人民银行第一次签署常备互换协议。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