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智宇 柴旭晨
曾经的“地王收割机”金茂,最近在收并购市场上异常活跃。
(资料图)
7月11日,中国金茂公告称,其子公司收购了甬云及甬焕两家房地产公司的全部股权与债权,总对价约37.36亿元。
就在上个月,金茂还宣布以25.65亿港元(约合22元人民币)的代价,私有化了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宏泰发展,加之去年14.8亿港元现金收购的宏泰29.9%股权,金茂最终将中国宏泰90.1%的股份收入囊中。
要是再算上其他小型的并购,以及中国金茂旗下金茂服务对首置物业的并购,今年以来,金茂在并购上就花去了将近90亿。
金茂是中国开发商中很特别的一家。出身央企,风格激进。2009年击败富力、SOHO等众多开发商,拿下北京广渠门15号地王,从此开启地王模式,直到2018年限价等调控来袭,市场下行,资金承压。
高价拿地也让金茂2020年业绩突发变脸,利润腰斩。
不过经过一年多的休整,金茂仿佛有了一战之力。在地产商普遍资金承压,对并购显得异常审慎的当下,金茂近期的大举并购显得挺另类。
过去一段时间房企并购、收购,标的多是合作方出险的项目,意在降低后续项目开发风险。金茂的并购则不太一样。对于前述这些收购,金茂都表示,收购的标的是对现有业务的补充,与公司正在做的城市运营方向匹配。
通过并购获得土储才是金茂的主要目的。比如说对中国宏泰的私有化,金茂方面表示,是看好中国宏泰廊坊龙河新区土储价值,加上中国宏泰股价处于低位,希望在此时将其私有化退市。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宏泰正在与河北廊坊市及石家庄市、湖北鄂州市及武汉市地方政府就8个产业市镇项目的开发进行合作,项目规划总面积达到123平方公里。
对甚少在公开市场拿地的金茂来说,像中国宏泰这样的标的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很明显,金茂的交易对象局限在国企、央企,以及相关的关联方上,几乎没有对出险房企项目的收购动作。
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金茂权益拿地金额只有29亿元,排在全国第62位。相比于其上半年以699亿销售额排在全国第11位,金茂在拿地的动作上明显审慎不少。
对金茂来说,一二线核心城市一直是其营收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北京、南京等城市,去年单城销售额更是破了200亿,但反倒是在这些城市,金茂今年拿地动作不是很大。
并购的“豪横”与公开市场拿地审慎的反差中,是金茂依旧未摆脱“地王收割机”后遗症,在业绩压力之下只能控制拿地成本。
其年报显示,2021年金茂实现实现营收900.6亿元,同比增长50%;归母净利润46.9亿元,同比增长21%。相比行业的下降趋势,金茂似乎业绩逆势。然而现实却是,金茂在2020年时业绩变脸,归母净利润在剔除扣除投资物业公平值收益之后,同比下降47%,仅为32.3亿元。
地王后遗症在金茂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2016年-2018年,金茂的平均毛利率为35.7%,2019年忽然跌至下滑到29.4%,而后像坐上滑梯一般,毛利率持续跌至2021年的19%。
虽然金茂的债务水平明面上看上去不高,三条红线处于绿档。但在整个行业都在去杠杆的情况下,金茂却出现了现金流减少、有息负债不断攀升的情况。其也一直深陷“明股实债”和永续债侵蚀利润的争议之中。
年报显示,中国金茂有息负债为1070.28亿元,较去年同期的975.78亿元增长10%;资产负债率从2020年的73.74%,增长到2021年的74.08%;但在手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310.51亿元,同比去年减少28.55%。
对于金茂来说,其在2019年转型之后,对现金流的需求一直在上升。它从一家爱抢地王的房企,逐渐转向用城市运营项目拿地。围绕“大科技、大文化、大健康”三大产业,打着产业导入和资源配套的牌。
这类项目的特点一直是投入大、周期长,虽然后续利润高,但对房企的运营能力要求也很高。但短期内依旧未从高价拿地后遗症中走出的金茂,要发力城市运营,挑战不小。
背靠中化集团的金茂,有着自己的优势。去年金茂的借贷成本仅为3.98%,在一众央企里也处于低位。
但从眼下来说,城市运营项目要成为金茂重要利润来源,效果并不明显。
仅靠资金成本便可胜出的时代已经过去,房企的下半场里,运营能力是核心。金茂不仅要真的甩掉过去沉重的包袱,还要在下半场中证明自己,市场低谷期加速并购后,终是要用数据、能力说话。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