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快讯 >

人生读书会越剧专场:走近上海非遗 感受越剧魅力

今年是女子越剧诞生100周年,也是戚雅仙宗师逝世20周年。为了传承越剧文化,让更多人了解越剧、走近越剧、喜爱越剧,7月16日,一场主题为“骄阳似火 越韵清心”的越剧专场活动在静安区文化馆举办,这也是中福集团和上海报业集团·社区晨报联合举办的“人生读书会”第五场。许多戏迷票友和亲子家庭赶来参加活动,济济一堂,与非遗传人和当代青年越剧爱好者一起,在越剧非遗专区打卡,在戚毕风采区观演,在生命书屋快闪区域赏读越剧类书籍,共品百年越剧文化。

图1:越剧宗师戚雅仙人生读书会现场

图2:现场展示经典人物形象的软陶娃娃

主办方中国中福实业集团生命书屋负责人李经衡表示,本次活动以越剧专场的形式走近非遗越剧,感受越剧文化,读懂姐妹情深,共话越剧传承,让经典在破圈中再度流行,让有温度的生命故事的讲述以家庭记忆和数字传播的方式探索更多可能性,而中福集团的生命书屋项目也将继续探索和实践家庭记忆与数字生命的结合,通过科技手段帮助普通家庭归档留存尘封的温暖记忆。

图3:中国中福实业集团生命书屋负责人李经衡致辞

一世姐妹情 半生合作缘

有一个剧种发源于浙江田间地头,兴于上海,从清一色男角到女子主场,并登上大雅之堂;有一群小姐妹携手唱戏闯上海,冲破樊篱,乘风破浪,相互扶持,彼此成就,留存了一段“十姐妹”义演《山河恋》的壮烈故事,轰动上海,引得田汉先生发文盛赞;亦成就了一段戚毕宗师这对携手长达半个世纪的舞台伴侣,“合作”挂帅 ,静安“重征”的传世佳话。这是独属于越剧以及越剧小姐妹的动人故事。一百年来,越剧小姐妹团结进取、开宗立派、传帮育人。现如今,越剧已发展成为仅次于京剧的全国第二大剧种。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国家一级演员奚美娟曾在《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从袁雪芬先生那一代始,在将百年的历史中,作为一个来自民间的剧种,越剧之所以能从坎坷中一路走来,就在于几代越剧人不断往上攀升的自觉意识,并身体力行,唯难前行,让中国观众见证了她如今的唯美梦幻,健硕开阔的独秀。”

而“戚毕”作为两大越剧流派,发源于静安,由戚雅仙和毕春芳这对姐妹花联合创立。1950年2月,戚雅仙组建合作越剧团,她擅长演绎善良、温柔、多情的女性,在袁派唱腔基础上发展变化,形成缠绵委婉、朴素深沉的“戚派”。1951年,比戚雅仙年长的毕春芳加入合作越剧团,擅长喜剧,表演飘逸潇洒,唱腔吸收融合尹桂芳、范瑞娟音调,嗓音清脆而富有弹性,被称为“毕派”。戚毕宗师优势互补,携手走过50多年,戚毕代表作《白蛇传》《血手印》《玉堂春》《玉蜻蜓》《王老虎抢亲》《三笑》《卖油郎》,至今令戏迷津津乐道。2003年,戚雅仙逝世,长眠于上海福寿园德崇园。戚雅仙在越剧经典剧目《血手印·法场祭夫》中出演主角时所穿的戏服,入藏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

图4:戚雅仙长眠于上海福寿园德崇园

图5:戚雅仙出演《血手印》时所穿戏服入藏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

当天,越剧戚雅仙宗师的关门弟子、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代表性传承人、静安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邹红来到现场与戏迷互动,和大家“谈越剧、谈戚毕、谈传承”,回答观众和媒体的热情提问,现场演绎了《白蛇传·合钵》经典片段。在场观众不仅从观演戚毕传人及新生代越剧爱好者演绎的戚毕经典片断中过了把戏瘾,还通过现场展出的戏袍、票根、图书、唱片及文创作品,近距离感受了越剧非遗的艺术魅力。

图6:越剧戚雅仙宗师的关门弟子、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代表性传承人、静安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邹红(左)

传承在静安 破圈话创新

静安是戚毕艺术的发源地,而当天活动的举办地就在静安区文化馆。据悉,1980年戚毕宗师聚集原合作越剧团原班人马“重建”静安越剧团时,就曾在静安区文化馆排戏,对这里有着特殊的感情。

其实,静安区文化馆还是静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所在地,肩负着整个静安区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当然也包括戚毕越剧流派非遗传承的责任和使命。2006年,邹红负责的“戚毕越剧流派表演艺术”非遗项目在首批静安区非遗申报中成功获批。2007年,该项目从区级非遗项目升级为市级,当时毕春芳老师非常激动,曾对邹红说:“幸亏你还留在静安。”

2008年,在一代宗师毕春芳的见证下,静安区文化馆成立了以戚毕流派为主的青年越剧团(以下简称“青越团”),由市级非遗传承人邹红带领,至今坚持了15年。青越团每周排练二次,还会定期进行节目排练、汇报演出,让越剧走进校园、走入社区,特别是在国家非遗日时,会举行戚毕越剧流派的专场演出。同时,静安区文化馆面向社会零基础的市民,开办越剧白领班。静安区文化馆馆长盛琴娟对记者说:“我们希望通过白领班,挖掘有天赋、自身条件较好的学员,吸纳到青越团中,从而壮大青越团队伍,培养传承非遗文化的人才。”

图7:青越团成员与现场嘉宾合影

“越剧一直在民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没有流行音乐可以听的年代是经典‘洗脑’神曲,现在依然是网红流量担当,足见一代代戏迷票友们对越剧的热爱。”当天,在主舞台上为演绎戚毕经典唱段《白蛇传-合钵》搭配水袖表演的青越团成员顾永佳如是说。

顾永佳是一名越剧戚派艺术爱好者,是邹红的学生,擅长花旦形体表演。目前,他的个人抖音账号上拥有4万多粉丝并累计获赞超50多万,他坦言,“这都是靠发布与越剧相关的小视频吸引关注的。”2009年,顾永佳从静安区文化馆白领培训班转为青越团正式团员。值得一提的是,他不仅喜欢戚老师的艺术,还非常喜欢戚老师的戏服。“邹老师留了部分戚老师的花旦对披,我用手机拍下花样,回家后利用自己的画画功底,把戚老师戏服上的花样画下来,然后去复制。”戚老师的戏服,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在丝绒上绣花。为了这道丝绒绣花技艺,顾永佳请教了很多人,这是一种很难的工艺,在他的反复恳求下,老师傅看在他的热忱和如此热爱的份上,才告诉了他这项快要失传的手艺。

近年来,为了推广、传承戚毕流派,邹红也曾尝试线上破圈,以“越剧邹红”之名入驻抖音台,发起线上戏曲教学,以公益课视频的形式授课,至今已录制15集并形成合集,共计收获132.1万的播放量,个人账号也拥有2.3万粉丝,吸引了一大批网友线上围观。其中一条视频一经传播,大受粉丝们欢迎,单条就吸粉1.8万多人,还有粉丝留言互动说:“老师,你表演得真好,这是戏曲文化的传承,也让我们明白了戏曲动作的含义。”

青越团成员张丹瑾,4岁时就能听出妈妈唱段里的错误并纠正她,还会躲在房间里穿上妈妈的衬衫甩水袖,她童年在小花班学习时就遇到了戚雅仙来班上挑小演员,便与戚派结下了不解之缘。她曾在采访时无意间透露自己的戏曲生活日常——平时也会在同学朋友面前唱戏,在KTV里也会点戏曲唱,他们第一反应是惊讶,听完后会被戏曲吸引,觉得非常好听。

活动现场,许多青越团成员上台分享了自己与越剧间的感人小故事。如,杨月婷(艺名:婷宝)和主持人讲述了自己在青越团三年打字幕,怎样从幕后工作转至台前,又是怎样从不喜欢戚派到成为戚派再传弟子的故事;又如,曹伟业是一位资深的越剧名票,通过学唱毕派,渐渐了解到毕派艺术的精髓。在互动沙龙环节, B站音乐资深行业合作代表张栩婧、青越团成员顾永佳2位嘉宾与主持人共同探讨了越剧非遗在新时代的传播方式。

图8:南北戏曲社少儿团队的小朋友

此外,在互动区,活动主办方还为戏迷和亲子家庭们首次提供了照片修复3D数字技术支持,以科学链接家庭记忆的触点,仅通过上传一张照片即可复活一段可视化3D动态珍贵影像,方便更多中国家庭存档生活记忆。


关键词: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
人生读书会越剧专场:走近上海非遗 感...
中望装配式混凝土系列虚拟仿真软件全面上线
这位基金经理“既要又要” 是怎么做到的?
夏天不怕黑,片仔癀牌雪肌无瑕润白系列...
竞争激烈的新茶饮赛道,冰雪时光如何突...
履行社会责任 关爱老年群体 三峡人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