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了休的于广武根本闲不下来。
5月,于广武还在忙着组建一个科学家工作室,组织来自中科院和全国农业科研系统的20多个专家与黑龙江科技厅等单位交流,为黑龙江的绿色农产品走出去出谋划策。
于广武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研究员,一直从事生态农业技术和新型肥料的研发。这位农业专家的心思,也顺应了当前黑龙江的大农业战略。
2021年,黑龙江三大粮食作物玉米、水稻、大豆产量均稳居全国之首,共产出了7867.7万吨粮食,黑龙江总人口3185万人,人均粮食拥有量2.4吨。
这么多粮食,黑龙江当然要输出,但怎么输出?输出什么?却有着更为深远的考量。
近日,省委书记许勤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指出,黑龙江要大力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农产品,做优叫响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建设全国最大的绿色粮仓、绿色厨房,提高“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产业链层级。
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关键节点,牢牢抓住农业、牢牢抓住农产品深加工,让黑龙江的农产品走出黑土地,成为黑龙江再造新动能的立省之策。
一、龙字号
2015年,退了休的于广武来到了五常市龙凤山镇,在光辉有机水稻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做了一名技术总监,这个合作社有1000多人,稻田处于五常大米的核心产区,用水库中段水灌溉,种植着久负盛名的“稻花香2号”水稻。
于广武参与研制的有机无机生态肥,一直被应用于生态农业和高产栽培,在五常当地,很多农户和合作社都在用,多年的持续使用和监测,于广武积累了一批成熟的实验数据,因此难以割舍他的农业经。
眼下,黑龙江的水稻田已结束育种,进入繁忙的插秧时节,他时不时要指导那里的水稻种植。到不了现场,就改线上。
搞了一辈子生态农业,于广武有个心愿,实打实地打造一个农产品——做一款有机富硒大米——“老富家地”大米这个名字,用的就是当地屯子的名称。如今,合作社每年生产200多吨的大米,是五常大米中的高端精品,这些大米仅仅是通过于广武的朋友圈订购,就销出去一大部分,每年生产的大米供不应求。
“五常大米”不愁卖,它贴着“黑土地”的优质标签,等同于“好吃”和“放心”,受到不少消费者的追捧。
2020年,五常大米在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榜单中,以698.6亿元连续四年蝉联地标产品大米类全国第一。而这个“made in Heilongjiang”的地域农产品,如今已远销到了俄罗斯、日本、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在2020年7月签署的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中,黑龙江共有三款产品入选,分别是“五常大米”、“肇源大米”和“东宁黑木耳”。那次入选意义重大,为黑龙江地理标志走出国门夯实了基础,擦亮了“龙字号”的金招牌。
根据这项协定,在欧盟境内的100个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将受到保护,协定内的中国产品代表着货真价实的高品质商品。2024年,协定范围还将扩大,涵盖双方额外的各175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二、换思路
“产自黑龙江”,正成为中国绿色和高质量的代名词。其中,“五常大米”作为黑龙江“龙字号”的代表,为黑龙江的粮食精深加工树立了一个典范。而从“五常大米”出发,在粮食“压舱石”之外,黑龙江这个农业大省,还有着更深层的意蕴。
黑龙江粮食的商品量和调出量,多年来稳居全国第一。除了是产粮大省,还是畜牧大省、奶业大省,黑龙江的作用,不应止步于14亿人的压舱石和稳定器,还应该输出优质的食品品牌,做全国的“绿色厨房”,一个“made in Heilongjiang”的食品品牌集群,才是农业大省的应有之义。
其实,黑龙江“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战略,曾经走得磕磕绊绊,颇为滞缓。“种强销弱”、“量大链短”等一系列短板,曾长期困扰着这个农业大省,大量的稻米、玉米和大豆等原粮批量销往省外加工,处于食品产业价值链的底端。
至少在十多年前,推进“粮—食”、“粮—药”、“肉—食”、“奶—乳”等一体化发展,加快培育壮大水稻、玉米、肉业、乳业等产业,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就成为黑龙江工商业部门的集体共识,通过持续的政策鼓励,以期这个被动的局面彻底改观。
从数据来看,目前的成就值得欢欣。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庞海涛不久前公布,在近年来黑龙江全产业链谋划、全要素推进、全方位服务的推进中,到2021年年底,黑龙江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750家,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3.5%,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389.6亿元。
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上来了,这是打造食品品牌的关键性一步。当然,也只是第一步。
黑龙江食品加工产业链上的专家和企业家们,在看待“五常大米”时,有一种复杂的情绪。“五常大米”“肇源大米”虽值得骄傲,却太过稀缺,黑土地上的优质大米产地,实际上绝不止五常和肇源这两个地方,一样的黑土地,一样的农业生态条件,优质大米何止两款三款,龙字号里叫得响、闯出去的大米品牌,还是——太少了。
黑龙江诸多稻米生产的企业,常常要蹭一下“五常大米”的流量,挂上五常大米牌子。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现象:黑龙江的优质农产品,仍存在严重的品牌输出瓶颈。
即便是闯出名声的“五常大米”,也还有一段路要走,几百家大米生产企业共享了这一地域品牌,却少有产品品牌脱颖而出,从地域品牌到产品品牌,五常大米军团至今还缺少领头羊,缺少进一步的品牌识别度。
这一点,申国栋十分不理解。他是牡丹江市一家稻米生产企业的负责人,他的大米加工厂主要生产中长粒的香米——名叫海浪河,海浪河本就是松花江的主要支流,发源于张广才岭山脉的东北雪乡。
申国栋经营稻米加工厂有20多年了,自己生产的大米,曾经卖了很长时间的“白袋子”。所谓“白袋子”,就是没有自己的品牌,稻米用白色袋子包装后售出,最终打上了人家的品牌LOGO,其中有一部分,就是拉到五常转一圈再出省。那些年,白袋子大米卖得好啊,销量逐年攀升,申国栋才逐渐醒过神来:原来是给他人做了嫁衣啊!
至今想起来,申国栋仍愤愤不平:自己的稻米获得了市场认可,可是终端消费者不知道不了解,你说这事儿多郁闷,自己是这个生意链条上最重要一环,却也是最吃亏的。
怎么办?换思路。申国栋开始集中力量打造自己的产品品牌,再也不卖白袋子了,把“海浪河”擦亮再擦亮,强调再强调。如今他的品牌已小有名气,在经销商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稻米产品进入了辽宁吉林河北山东等省,最远的销往了福建。
三、卖得好
当申国栋醒过神来时,黑龙江的很多粮食加工企业,也大致经历了这样的觉醒过程,纷纷捂住了各自的粮仓,贴上商标,打出品牌,走上了创品牌的路子。这个认识也算来之不易,他们有自己的生动表述:龙字号不仅“种得好”,也得“卖得好”,那必经的过程就是“吆喝得好”。
他们果然吆喝得很好!在新兴的短视频平台上,黑龙江军团如今是一种独特的现象:黑土地不但产出优质的农产品,也培育产出了一大群活跃的主播们。黑土地的男男女女们,最擅长唠嗑式带货,主播们各有一众隔着屏幕的老铁,他们嬉笑怒骂间,就把好粮好米发往全国。
有谁卖得好呢?北大荒集团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先后培育了九三大豆油、完达山乳业、北大荒粮油一系列产品品牌,其中九三大豆油颇值得一说。
对于大豆种植来说,黑龙江每年有4-6个月的冬季,零下30-40度的严寒,将一些有害细菌杀死,黑土地不用农药就能实现天然的营养保障。北大荒集团的大豆种植紧跟农时,大豆从收割、运输到入仓,全程处于监控之下,大豆存入恒温仓后,在6小时以内便加工,最大限度保持油品的口感和新鲜度。
九三食品公司总经理安科峰说,都知道黑龙江的大豆好,但我们也曾经只输出大豆原粮,缺失了加工输出这一环,直到培育起了九三大豆油这个产品,才是把市场和品牌的课补上了。
补了课的九三大豆油,没几年就崛起了。有了“黑土地”“绿色生态”的标签,九三大豆油迅速成为中国非转基因大豆油的第一品牌,如今其品牌价值经测算已达到了523亿。
目前,九三集团的大豆加工能力达1350万吨,平均年产800吨左右,加工能力在国内首屈一指。而背靠北大荒集团100多个农场、1000万亩大豆的种植基地,九三集团的大豆油全产业链安全稳定,品质可靠,已经成为中国食用油稳定阀般的存在。
就中国的食用油消费地图而言,大豆油消费主要在长江以北,花生油主要集中在山东,长江以南则是菜籽油,在上述三大品种之外,玉米油、葵花籽油、山茶油等也拥有一定的消费群体。在大豆油的消费市场中,九三大豆油的市场份额约为17%-20%,已经是领头羊。
如今,大豆油也日益随着东北人的脚步,走向了南方市场,并将绿色生态的口碑带到了南方。安科峰笑着说,因为三亚的东北人多,所以九三大豆油在三亚就卖得不错。而怎么让南方人也消费大豆油,这正是九三集团的新课题,它们也正在做香味的研发工作,尽可能扩大大豆油的消费人群。
不过,九三大豆油的后来居上,仍不能代表黑龙江对大豆的精深加工是完全到位的。仍然有大量的大豆原粮,要流通到黑龙江省外加工。例如,中国的蛋白企业主要集中在山东,山东省便是黑龙江大豆的重要输出地。
大豆原粮出省,还是大豆深加工后出省,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经济范式,两种发展战略,更是天差地别的经济动能。站在区域经济的立足点上来看,黑龙江招商引资的一号工程,便是从这一粒大豆身上,也能看清个中考量:“made in Heilongjiang”,要害是“in Heilongjiang”。
四、大市场
“made in Heilongjiang”,不可忽略的案例是飞鹤。
作为乳业大省的黑龙江,飞鹤的崛起,给了“龙字号”们长足的信心,也给黑龙江食品全产业链的打造带来了诸多启示。飞鹤“自建全产业链”曾经被视作重投入、长回报期的艰险之举,如今却让黑龙江收获了完整的乳业产业链。而飞鹤这个品牌,也一展双翼,飞出了黑龙江,飞向了全国乃至全球。
如今,飞鹤年设计产能约26.7万吨,有专属农场面积增近60万亩,自有牧场的奶牛近8万头,其生鲜乳品质的核心营养指标超过欧盟标准,在婴幼儿奶粉领域确立了领头羊的地位。
会有更多的飞鹤腾空而起吗?这是黑龙江的谋求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的一省之问。
从此出发的施政取向,也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逐步升级,积淀了一股强大的势能。当黑龙江面临着传统动能向新动能转换的历史关键节点时,牢牢抓住农业、牢牢抓住农产品深加工,几乎是必须的、别无选择的、背水一战的。
近些年,黑龙江每年都会拨出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黑龙江规模以上的水稻、玉米、大豆、小麦、饲料加工企业整合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做大做强粮油及饲料精深加工,支持粮油饲料加工产业园区建设和粮食收购、仓储和物流设施等建设。
与此同步实施的,则是努力招商引资,引入更多的深加工企业投资龙江,围绕水稻、玉米、大豆等农产品产业链,实施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打造精深加工的产业集群,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021年,黑龙江的全产业链招商引资政策就按照玉米、水稻、大豆、马铃薯、工业大麻、果蔬、食用菌、中药材、杂粮杂豆、乳品、肉类等产业链条,分五大类26项,将招商项目和引资额度落实到每一个县(市、区)。
例如,在水稻加工这一方向上,黑龙江重点引进速食米饭、米粉、米汉堡等即食食品,引进膳食纤维、米蛋白等功能性食品,引进稻米油、米糠油、胚芽油等小包装食用油项目。
而在大豆加工这一方向上,则重点引进大豆全粉类、发酵类和非发酵类大豆食品、休闲食品和精选食品豆,同时引进功能性浓缩蛋白、分离蛋白、组织蛋白,功能性深加工食品等项目。
这样的引资方向还有很多,还有大批原粮应该留下来,在黑土地上变成食品,喂饱中国人。2022年年初,黑龙江拟定计划,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增速达到7%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以上。
从2021年的63.5%到2022年的65%,加工转化率前进1.5个百分点,背后就是又一批原粮能留在黑龙江加工生产,也就意味着更多的税收、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多的财富留在黑龙江,而“龙字号”的产品队伍,也将多一些成员。
黑龙江省食品产业联盟副秘书长王小语说,黑龙江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仍然需要补课。补什么呢?补上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视野,补上大市场的营销推广策略,也补足征战大市场的野心。
王小语盘点了“龙字号”品牌队伍,除了飞鹤的乳制品,九三的大豆油已经走向全国,还有一批成员要闯出去:五大连池矿泉水,大庄园肉业,北大荒冷鲜肉,老村长白酒……它们都是黑土地的营养品,都是绿色生态的好产品,都在东北积攒下了人气和名气。
“龙字号”们并不“东北”,而是处于大市场的“中心地带”。王小语说,它们需要的,就是努力突破黑土地的地域,走出黑龙江。而未来的全国大市场,也终会有它们的一席之地。李都/文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