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滚动 >

“妖镍”史诗级逼空背后,跨境投资的风险可能被严重低估了

镍价的大起大落,在本周成为整个资管业界的谈资:

几天暴涨数倍,又突然被腰斩的结算价格;

背后内地空头机构一度高达数十亿美元的浮亏;

海外巨头对参与交易者的“围猎”,精准把握时机,果断推高价格,只差一步就拉爆了对手;

还有,国际环境深刻变化形成的许多的“第一次”,已经意外。

这些连串的“大瓜”直到今天也没有结束:

海外镍金属交易最重要的平台伦敦金属交易所(LME)至今不敢宣布确定的恢复交易日期。

此时回身来看,如今市场上的部分“出海”产品,以及“出海”机构们,真的做好准备了么?

“伦镍”的几重意外

综合现在的信息看,此次在伦镍逼空中陷入被动的国内机构,犯的低级错误其实并不多。

也正是因为此,此次“逼空”才显得格外“危险”,也格外有启发性。

比如,作为镍行业的国际市场巨头,全球最重要的生产商之一,参与国际期货交易似乎无可厚非。

除了交易规模和占比略大,流动性有所丧失外,青山集团在本次交易中似乎没有“特别出格”的地方。它扮演的空头角色,也与其身份格外相符。

但数十亿美元的浮动亏损,几乎一夜之间就出现了。

原因是什么?

大概可以概括为,几重意外的同时叠加暴露。

其一、当然是国际环境的突变,引发的镍行业的供需格局出现变化,这直接导致镍这个品种的供需格局,从平衡略空,一夜逆转向多头;

其二、是流动性的意外,当价格被突然拔高后,无论空头机构有否足够镍交割,它都首先需要补足保证金(类似的多头机构也是)。短时间,几倍甚至十几倍于往昔的资金需求是很考验

其三、是相关政策应对的巨大不确定性,这既包括引发此次供需逆转的国际经济政策,也包括价格剧烈波动后的境外交易所以及所在地监管政策的倾向。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没有宣布取消3月8日后的交易,并且给出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结算价。

那么这场风暴中的国内机构,将完全有可能重蹈或部分重蹈当年中航油、原油宝等事件的覆辙的。

“出海”投资都准备好了么?

虽然与此次在海外“遇险”的青山集团有很多不同,但走在国际化道路上的资管行业,已经有了而很多海外投资的尝试。

从产品上看,公募体系内的QDII基金就是出海投资的产品。

所有名称中带有“沪港深”字样的基金也有部分资金涉足香港市场。

银行和保险机构也提供QDII海外投资产品。

国内券商的海外子公司会提供大量的境外投资产品,这些产品应在境外销售,但也不排除境内资金通过一些渠道参与。

不少私募机构都有海外分支机构,它们的自营资金、客户都能通过一些渠道前往海外。

一句话,海外投资已经是国内资管业绕不过去的话题了。

历史殷鉴不远

即便没有深入海外大宗商品的投资,国内资管行业和投资机构还是会时不时的和一些重大的行情或趋势碰撞,其中不乏“小闪一下腰”的案例。

目前可以回忆的案例已有不少。

2008年,海外次贷危机爆发,中国首批QDII基金直接或间接受到冲击。

其中,2005年发行的华安国际配置基金,因其海外投资与雷曼合作而直接受到雷曼破产的冲击,此事在2008年爆发,历经几年的协调沟通和追讨,最终在2011年了结。

此外,2007年发行的四只QDII基金,在其后许多年经历了业绩的巨大回撤,投资人苦不堪言。

往前追溯,2006年8月,一家大银行推出的中银美元增强型现金管理产品,一周内认购近10亿元。仅仅过了半年,产品份额数已连续二十个工作日低于2亿,触发了终止条款,最终这只产品进入清盘。

2007年,招商银行面向“金葵花客户”——旗下贵宾客户募集了一只投向海外的理财产品。经过十余年的“挣扎”,产品在2019年初正式告别舞台。

从历史上看,海外投资并不容易,或者说难度非常高。

直接委托给外方的,往往很难回避外方管理不尽心,或是外方经营波动牵连产品命运的情况。

内资机构直接出海的,则很难在没有充分经验的前提下,争取到很理想的收益。

此外,巨大的交易成本,波动的国际经济和政策环境也是巨大考验 

私募迎战海外“未知数”

中国本土的私募巨头中,有三家机构试水“出海”投资,也面临诸多海外市场的本土化挑战。

保银投资、淡水泉投资、景林投资作为百亿私募,纷纷采取了不同的出海路径。

其中,保银投资的多元投资色彩最为明显。

创始人王强是中国第一代证券任,早期在君安证券做自营投资,1999年创立保银投资。该私募已经在日本东京、印度孟买和新加坡设立办公室,并雇佣当地人才。

保银开始突破中国股票的投资视野,辐射到日本、印度和东南亚,挖掘当地的增长机会。

比如对日本,保银认为其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比较有吸引力,日本有望走出通缩,为企业界带领新机遇。

再如:保银看重部分供应链向印度和东南亚国家的转移,承接低端制造业趋势难以逆转,寻找未来十年的地区性高成长公司。

然而,日本、印度和东南亚诸国的法律体系、文化、公司运作模式,均有强烈的本土化特征,保银面向全亚洲的投资扩张,是否能够规避本土化的风险,这会是一个极大考验。

淡水泉的“出海路径”,是一个“反例”。

这家创立于2007年的老牌私募,一直强调深耕A股投资,近几年开始辐射全球范围内的中国相关投资机会。

2015年开始,淡水泉先后在新加坡和纽约办公室,开始关注亚洲和北美市场的产业发展动向,但最终还是投向中国机会,且动用的资金为自有资本,并非受托客户资金。

2021年四季度末,淡水泉首次“达标”披露美股持仓,合计持有美股市值为3592.8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28亿元),规模远远低于高瓴、景林、高毅的美股持仓。

可见,淡水泉在海外市场投资中颇显“谨慎”,主要聚焦于A股本土市场,包括受托管理中国高净值人群资产,以及海外机构投向A股的账户。

新的风险还在出现

总体来讲,除去过去遇到的许多技术风险、运营风险、价格风险外,在“妖镍”事件后,一些新的风险也非常值得重视:

1)海外政经环境日益明显的波动风险

2)海外市场的波动风险。

3)部分市场的“拔网线”风险。

想了解更多内容欢迎进入资管读者群内交流,加小编芝士糖好友入群(微信号:cpt20180918)。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关键词: 严重低估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