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滚动 >

国泰君安:大基建重返舞台

1. 稳增长发力,基建是必选动作

国君宏观董琦团队认为,两个共性“增速破位”+“政府表态”暗含基建发力在即。

回顾过往,07年至今,有四段时间基建投资增速超过GDP增速。从这几轮基建发力的过程来看,可以发现两个特点:

面对需求端偏弱的局面,基建是政府部门打开局面的“熟练”领域基建发力的开端往往对应着经济增速破标志性点位

从经济情况上看,国君宏观董琦团队认为,当前情况已经符合历史环境,本轮稳增长面对与前几轮基建发力时类似的需求转弱、经济增长破重要点位的考验,预示着基建需要重返舞台。

另一方面,从政策背景上看,国君宏观董琦团队认为,稳增长主线其实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已是市场共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010 年之后经济增速逐步下滑过程中,仅2014 年和2018 年有过类似的表述,均为经济增长面临较大压力的年份。提出“保证财政支出强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且未明确提及杠杆率。三个信号表明基础设施建设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稳增长的重中之重。

那么基建反弹需要观察什么呢?董琦团队认为,从实体高频和领先指标来看,基建启动可观察建设计公司利润、沥青开工率和土木工程PMI;新基建方面可追踪充电桩数量变动。其中,建设计公司利润领先基建2-3个季度;沥青开工率与基建增速走势一致;土木工程PMI能反映基建投资景气度变化;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新基建)增速相关度较高。

2. 基建反弹,资金是不是制约点?

国君宏观董琦团队认为,由于可用资金大幅增长,基建发力弹性较大,资金瓶颈并不强。该团队提及:

市场对于财政缺钱的担忧,更多来源于地方财政紧张,这其中既包括土地财政问题,也包括多年减税降费的环境。从资金来源角度来看,我们认为2022年开年的约束并不大。

进一步,该团队预测到:

2022年一季度基建可用资金较2021年一季度多出40%-70%,基建发力弹性较大,资金端不会成为制约。一方面市场担忧的土地出让收入过去仅有20%-40%左右直接用于基建投资,短期卖地收入下滑完全可由专项债资金所弥补。另一方面,本轮基建资金来源除了配套信贷,大概率更依赖专项债和中央支出。

3. 基建反弹,新老基建谁唱“稳增长”主角?

对于这一问题,国君宏观董琦团队认为,新基建动能强但规模有限,稳增长必须老基建“搭把手”:

该团队进一步解释到:

碳中和背景下,新基建范畴继续拓展,三大领域成形:电力系统(绿电、储能、特高压)、交通建筑(城轨交通、充电桩、加氢站、BIPV)、信息(数据中心、5G基站、工业互联网等)。2020年,新基建投资占整体基建投资的比重约10.4%,虽然在双碳目标推动下,未来发展动能较强,但是体量以及政府可控度上稳增长的核心还是要靠占比近90%的老基建助力。

4. 基建发力,哪些领域是抓手?

通过梳理“十四五”各省重大项目规划和近期专项债资金投向,国君宏观董琦团队认为,以下几个领域潜力更大:

从“十四五”重大项目来看,交通运输和能源水利占比超7成,是老基建发力的主要抓手;从规划增速上看,交通运输和能源水利在十四五”时期规划增速也较快,是基建投资的领头羊; 从专项债投向看,市政产业园区和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各占约4成; 新能源相关基建是重要增量,区域上以东北和西南居多,包括风光水电、页岩气、太阳能、生物质能、智能电网等。

综合来看,国君宏观董琦团队认为,公路运输、水利工程、能源类基建是后续发力主要方向。

本文主要来源:国泰君安宏观研究专题报告《大基建重返舞台——稳增长发力系列之一》,作者:董琦、张陈、黄汝南、陈礼清。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