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滚动 >

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杨芳:坚决杜绝擅自变更内容、无版号上线运营等违法行为

坚决整治游戏产业乱象,游戏行业监管正日趋严格。

据南方财经16日下午报道,2021年中国游戏产业年会于广州召开。

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杨芳在发言中指出,明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将实施网络游戏正能量独立计划,坚守内容底线红线,坚决杜绝擅自变更内容、无版号上线运营等违法行为,抵制资本无序扩张和野蛮生长。

同时,也将及时跟进元宇宙等新业态产业的发展,努力推进创新产品,掌握关键技术,构筑核心优势。

对于网络防沉迷工作,她说:“一些企业心存侥幸,打折扣、搞变通,试图蒙混过关。截至目前,国家防沉迷举报平台已收到问题线索7000多条,核实违规行为超过500条,均受到了严肃处理。”

监管机构发力遏制游戏行业野蛮生长

所谓游戏版号,是指网络游戏上网出版前,必须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同意后,报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批,得到的“审批文号”以及“网络游戏出版物号(ISBN)”即为俗称的“游戏版号”。

简而言之,“游戏版号”就是游戏上线的运营通行证,没有游戏版号,任何游戏都无法正式上线运营。

2018年以前,我国游戏行业一度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2017年,我国国产与进口网络游戏版号累计发放的数量超过9000件。

201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提出将在“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控制新增网络游戏上网运营数量,探索符合国情的适龄提示制度,采取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时间”等方面加强管理。

从当年3月份之后,游戏版号就停止了发放。

直至在2018年12月,游戏版号才重新恢复审核,但就从这时候开始,严管游戏版号、实行总量控制的基调开始落在实处。

据统计,2018年国产与进口网络游戏版号累计发放数量为2064件,同比下降约78%。且绝大多数为版号停发前的存货。

今年7月22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了国产网络游戏审批信息,自此之后游戏版号的审批就一直处于暂停状态。

如今已过去4个多月,而游戏版号累计发放的数字也一直停留在755件。

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了新版《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针对未成年人过度使用甚至沉迷网络游戏问题,严格限制了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的上网时间。

9月8日晚,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有关负责人会同中央网信办、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约谈腾讯、网易等重点网络游戏企业和游戏账号租售平台、游戏直播平台。

可以看到,从游戏版号到未成年防沉迷,中国游戏行业的监管力度正在越来越大。

游戏行业进入冷静期

经历了2018年以前的爆发式增长,随着竞争日趋激烈,以及监管趋严,国内游戏行业进入了冷静期。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21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2965.13亿元,较2020年增收178.26亿元,同比增长6.4%。

虽然收入依然保持增长,但在宅经济效应逐渐衰减、爆款产品数量下滑影响下,增幅较去年同比缩减近15个百分点。

在用户方面,国内游戏用户规模6.66亿,同比增长0.22%,用户数量渐趋饱和。伴随防沉迷新规落地和未保工作逐渐深化,用户结构将进一步趋于健康合理。

游戏出海成趋势

从2018年停发游戏版号后,许多游戏公司将目光投向海外,以寻求开辟新大陆。

根据《2021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2021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180.13亿美元,比2020年增加了25.63亿美元,同比增长16.59%。增速同比下降约17%,主要原因是受去年新冠疫情下全球宅经济的激增效应消退的影响。

但从近五年的平均增长幅度看,我国游戏出海份额呈现稳定上升的态势,出海游戏在用户下载量、使用时长和用户付费三个方面均保持较好的增长。

《2021年移动游戏出海洞察报告》显示,2021年,海外前2000名的游戏中,来自中国开发商的游戏占有率达到23.4%,位居全球第一。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